疫情讓每個人都被迫成為哲學家。
每個人都必須要摸索出一套自己安身立命的處世原則,而這個原則下,涉及許多價值判斷,比如說每天萬人確診下,該不該出去買菜?疫情高峰期該不該回去過端午節?孩子在家悶不住了,還是去公園玩一下好了?公司知道這個員工快篩陽性,要通知這部門的同事全部居家隔離嗎?服務業知道有位客人確診,會讓其他沒有密切接觸的客人知道嗎?在這個共存與清零政策銜接的階段,每個人得找到自己滾動式的因應之道。
不同邏輯下,疫情下常見的價值觀衝突包括:
l 自由與自律
l 樂觀與悲觀
l 進化論與平等觀
自由是為了自己不受拘束的權利,是人本主義的精神。「不自由,毋寧死」這句話,出自蘇格蘭裔美國人派屈克·亨利於1775年3月在美國維吉尼亞州里士滿聖約翰教堂發表的演講。這演講試圖說服會議通過一項決議,支持維吉尼亞派軍參加即將來臨的美國革命戰爭。接下來,眾人通過維吉尼亞殖民地從大不列顛王國獨立的決議,第二年7月4月,大陸會議發表《美國獨立宣言》,這一天也成為美國獨立紀念日。這段歷史讓人更明白,美國文化中對於「自由」的重視。
台灣深受美國文化影響,再加上網路文化的鼓吹,自由主義與多元觀念的推崇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優先考慮到群體而自律,反而比較是東方思想中常見的內涵。以疫情下戴不戴口罩為例,不喜歡被限制的人主張自己有不戴的權利;而希望人人都戴口罩、自己也不例外的人,則是小心謹慎也同時考量公德心。
樂觀與悲觀也是一樣,疫情下該心理喊話鼓勵大家不要害怕、資源足夠、疫情不嚴重,大家正常過日子?還是該馬上決策封城,停班停課,人人快篩,不准染疫者入境?
更深層的是對於「致死率」的容忍度。當「挽救經濟」與「少數染疫死亡」之間需要取捨的時候,該犧牲那些體弱或年長的人嗎?蒙上眼睛,看不見犧牲者,致死率只是一個數字,是本於進化論優勝劣敗的思想;而不容一人染疫致死,生命人人平等而寶貴,每一個生命都如同家人般珍視,是另一種平等的價值觀。
事實上,自由的基礎是自律,民主的真諦是在不影響他人權益下爭取自己的自由;我們鼓勵樂觀,卻也覺得需要防禦性的悲觀,若都不未雨綢繆,當需要時哪來的酒精、口罩、快篩劑?
二元對立下很容易失去面對事實的客觀判斷,雙重標準下更容易陷入一切都以「敵我論」的偏頗,別人反對就一定是要陷害我,而看不到對方意見的價值。
其實,夫妻吵架與親子之間的吵架不也是如此嗎?若是陷入你對我錯的二元對立,或是自己有雙重標準而不自知,往往就是衝突的來源。
真正的哲學,是經得起邏輯辯證的,是可以理性討論找出最佳說法的,是更臻圓滿的過程,而非力拚輸贏。
疫情帶給我們的反思,可以多用些在自己與家人相處上嗎?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22年夏季號 / 235期 文:馬度芸
馬度芸
呂旭立基金會諮商心理師‧專長為親密關係、生涯諮商、企業諮商。
歡迎交流或詢問諮商相關訊息 E-mail:[email protected] 或搜尋:「馬度芸諮商心理師」臉書粉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