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位已經成家的好友,好不容易在大年初四可以約到時間聚會聊天。遠嫁國外已經2年的美君抱怨著,雖然夫妻倆沒有跟婆家父母住,但是每周末都會回父母家,先生樂得輕鬆自在,總是要待上個大半天;但她就無聊了,話題搭不上,笑話跟不上,一大家子聚在一起聊天,對美君來說一點都不輕鬆,自己娘家遠在台灣,好像又沒有理由不參與先生的家族活動,久而久之,難得的假期又不能自己安排,心情就愈來愈不好。
一位好友劈頭直說,妳可以隔周去嗎?有一周妳可以有自己的時間,在異鄉自由行也不錯啊!美君說,對喔!我怎麼沒想到?還以為為愛走天涯後,就是盡量要跟先生黏在一塊兒,但時間久了,卻發現有點辛苦。
找我諮商的夫妻常常問我,夫妻關係中的縫隙,到底要怎樣才能消滅啊?我們之間根本找不到交集。
我的回答往往超出他們的預期,因為我強力建議夫妻之間要留有縫隙,但縫隙的大小不能太大或太小。縫隙的定義是什麼?我認為是「沒有交集,謂之縫隙。」
面對人生難題,一方習慣努力克服;一方卻推接納臣服,兩人之間難有共識。面對伴侶相處,一方仍在熱戀階段,迷戀兩人世界,什麼都想要兩人一起; 一方卻已步入喜歡安靜的階段,需要更多的獨處時間,倒不是變心。但你想想,這不同的兩人之間該有多少傷心、吵架、勉強、壓抑和誤會啊!
若要百年好合,必須得接受適當的縫隙,婚後主張仍維持單身一般的自我,固然不可能;但未必事事要有交集或共識,只要縫隙不會過大,兩邊不會離得太遠,就可以維持自我和雙人關係的最大公約數。
只是這談何容易?並非順其自然就能做到,而是像在高競爭職場中拚著存活下來的用心與智慧,不斷維持滾動式的調整,不會固著於「你怎麼變了?」,人生在每一個階段的身心狀態不同,是會變的啊!你自己也變了。
伴侶關係有時你退我進,有時你進我退,在一個有限制空間的舞池裡舞出雙人舞步,是探戈,並非黏巴達或是個人獨秀。
滾動式調整留有適當縫隙,或大或小,不至於讓兩方分開就好,不侷限在上一刻的成功或失敗,其實這道理同時適用於人際感情和企業經營,從良率到滾動式的縫隙;選對象的條件則從高富帥、白富美進化成身心健康、努力上進、懂得愛人和彈性調整,幸福或成功的標準與時俱進,而我們還在摸索和勇於實驗。
在AI與機器人光速蓬勃發展的浪潮下,下一波人類革命勢必不僅僅是追求良率和世界第一而已,哪些可以犧牲?哪些必須堅持?哪些合作需要盡量縮減縫隙?哪些連結可以鬆鬆的掛著,留著一大條縫隙?過去的成功經驗愈來愈不管用,任何想法和標準都得隨時彈性調整。
留有縫隙的美學與智慧,將會引導趨勢,無論是關係,還是事業。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24年春季號 / 242期 文:馬度芸
馬度芸
呂旭立基金會諮商心理師‧專長為親密關係、生涯諮商、企業諮商。
歡迎交流或詢問諮商相關訊息 E-mail:[email protected] 或搜尋:「馬度芸諮商心理師」臉書粉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