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裡要局部裝修翻新,預算上限是50萬,透過平台找了一家設計公司洽談。第一次約在家裡丈量順便溝通需求時,相談甚歡,覺得對方可以理解我要的風格和需求,約了10天後到系統櫃廠商那邊進一步洽談。在她回去努力設計草圖和報價的這段期間,我也覺得不好意思再找別家洽詢比價。

10天後的一天,在參觀完系統櫃樣品屋之後,坐下來進入討論正題,先看3D設計圖,凡有可能動到的設計都規畫在內了;再看報價單,結果,一看報價單,我傻眼了!

報價單上雖沒有詳列細項,但總價大大的寫著「74萬」,不自覺一陣火冒上來,我不是明確地說過預算最高上限是「50萬」嗎?為什麼不尊重我的預算呢?這除了讓我有不被尊重的感覺外,也一下覺得說出「付不出來」這樣的話有點尷尬,於是就說這報價單沒辦法談啊!跟預算金額差距太大!

結果對方聽到也是一陣錯愕,接著禮貌地說,「那我們可能沒辦法喔!」

「沒辦法意思是說,不接我的案子了,是嗎?」我也禮貌地輕聲確認。

「是的。」

接下來,是一小段尷尬時間,是該轉頭就走,還是繼續溝通?兩人都有點愣住了。

還好,後續的發展是,我要求在50萬預算內,刪減一些設計或是系統櫃,透過減少項目來符合預算;然後對方也很樂意配合我,朝這個方向繼續討論,兩人進而達成初步共識。

後來想想,一向積極溝通具有同理心的她,為什麼突然像是被冒犯似的說不接了?應該是她誤以為我是狠心大砍價,要用50萬的預算,要求完成70多萬的工程,面對這種奧客,得替公司勇敢拒絕。當然也可能是,過去她遇過太多客戶不合理的砍價,於是生出直接拒絕的自然反應。

而我呢?則是自小有太多需求被忽略的經驗,這次明明已經溝通清楚我的限制,對方卻還是朝著自己想要的規畫來設計,覺得自己說過的話不受尊重,所以有些情緒。

但事實上,我的假設不一定成立,設計公司的策略可能是先膨脹到最大規模的預算,再來一一逐項調整,這只是溝通的起點,不用一開始就覺得被冒犯;而對方的假設也不成立,以為我是惡意砍價,進而覺得專業被冒犯,殊不知我只是想在預算內,尋求可以達成的設計。若是價錢太高,我就降低需求,沒有問題。

在兩人都有同理心,且沒有太讓情緒氾濫的情況下,溝通還是可以繼續。

但這一次幾乎破局的溝通,起因就是在兩人都對對方有太多假設,然後以這個假設為出發點,就覺得被冒犯。

職場上也是這樣,老闆總覺得,員工沒法按時完成方案,一定是不夠努力、態度不積極,所以見到員工,一開口就先飆罵;但很可能是,這員工的同事忘記交接給他,而他正想解釋,老闆假設他是想為懶惰辯解,於是叫他閉嘴……

而另外有位員工面對老闆從不解釋,因為他假設老闆不會聽他說,於是他常常寧願被誤會也不說明,導致老闆對他的誤會更深……。

我們的教育常常訓練我們先假設再驗證,但多半人只學會了假設,卻來不及驗證,就受傷,或是讓人受傷了;最多的情況甚至是兩敗俱傷。

假設別太快,若真免不了假設,也一定要等到驗證後,才有下一個情緒反應,否則一旦直接情緒爆發,兩人之間很可能連誤會解釋清楚的機會都沒有。

在假設與驗證之間,是溝通,是乘風破浪、不懼怕、也不激動地持續溝通,這樣才能化解可能的誤會,或至少得到驗證假設的機會。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23年春季號 / 238期 文:馬度芸   

 

馬度芸

呂旭立基金會諮商心理師‧專長為親密關係、生涯諮商、企業諮商。

歡迎交流或詢問諮商相關訊息 E-mail:[email protected] 或搜尋:「馬度芸諮商心理師」臉書粉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