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定古蹟台北賓館,就是總統官邸,呈現典雅華麗的文藝復興式風格

■ 國民美學是主流

我發現日本人來台灣,那些明治維新到歐美的留學生,來到殖民地的台灣大展身手,到處應用在歐洲學到的建築設計和技術手法。不僅台北如此,新竹如此,台中如此,台南、高雄都是如此。凡是政府官署、大中小學校,普遍都用歐式的文藝復興式樣做設計,讓官署的格局能夠震撼殖民地的住民,也推動國民美學,當然更是打造他們長期統治者決心。

總督府專賣局老照片,其建築風格與同一時期落成的台灣總督府極為相似。

總督府專賣局,因發生二二八事件後,改名為公賣局。式樣依舊,只是屬於「中華民國美學」的鐵門很剎風景。

我到歐洲旅行時不管是匈牙利、西班牙、義大利、莫斯科或荷蘭的菜市場,都非常有設計感─華麗和典雅,不會聞到不舒服的味道。有社會主義意識的俄羅斯解說員表示,社會主義雖然不好,但是他們要求屬於公共使用的空間,如地鐵站和教堂,一定要蓋得很典雅且舒服。因為這些公共空間是不論貧富都可以享用的。第一次聽到時真的很震撼,原來社會主義還有這樣讓人尊敬的思維。

當年台灣督府直屬的台灣大學附屬醫院,是文藝復興風格的典雅建築。

日本時代留下來空間屬台大醫院舊院,以人文展示空間為主。

在鐵道部看到松崎萬長,這位基隆、新竹火車站的設計者,原來鐵道旅館和台中州廳也是他的作品,西門町的紅樓他也參與過。顯示這位第一代到德國留學返日的優秀學者,在日本因為有點事不快樂,據傳他是天皇家族的後代,但不被重視,在偶然之間轉到台灣來,而台灣居然有這麼大的空間讓他施展。

 

■ 北門(承恩門)開門

走到柯文哲引以為榮的台北北門城門,它是國定古蹟,世界上在光緒年間興建城牆的已經很少了,但是為什麼台北還要建城?而且可以發現它的造型有點像Hello kitty類似的造型,原因是武器改變了,以前是槍刀之類的,還沒有大砲,所以像新竹城樓就是開放性的造型,而非像台北城是封閉性的城樓。

北門廣場已成為台北及非台北人的熱門景點。

會建城是1874年日本藉口琉球人在臺灣被山胞殺害,出兵進犯臺灣南部牡丹社(今屏東縣牡丹鄉),世稱牡丹社事件。清廷為此派沈葆禎為欽差大臣,到臺灣加強備戰。事平之後,沈氏深感臺灣地位日漸重要,日本侵臺野心也十分明顯,於是積極增強防務、開山撫番、解除入臺及入山禁令,並以兵工修築南、北、中橫貫道路,建樹頗多。

他又修建各地城堡,尤以屏東縣之恆春城最為重要。1874年 (同治十三年)建「億載金城」及臺北府共有五座城門,臺北城門樓完成於1882年(光緒8年),而整個城牆完成於1884年(光緒10年)。但是隔年1895年,日軍就進城不戰而進入北門城,從此佔領台灣。插一句話:新竹城於1827年建城,1829年完工,顯示新竹城比臺北城早建了55年,果然是北台灣最早開發的城市。

北門的前世和今生真是大不同,現場平整厚實的牆身及城座成強烈的對比。上方的門額中題「承恩門」落款年代為「光緒壬午年」,即光緒8年。橫額四周雕花,上下有花草仰覆蓮紋,左右以寶瓶花卉裝飾。豎立在空曠的廣場,成為人們可以優遊和探索故事的空間。

加上旁邊正在整修的中華郵政總社及原來掛滿雜亂招牌的民間大樓,一度被形容為「清國美學」、「日本國美學」和「中華民國美學」的諷刺圖,讓臺北市政府下定決心全面清理而有今天的面貌,的確不容易。只是民間招牌拆掉後,中華民國美學還是存在,還需要有一番作為,才能美化。

這個在網路上流傳的哏圖,讓柯P團隊全面整理,先把北門頭上的陸橋拆除,再協調郵局修舊如舊。再將民國後建的大樓上雜亂的招牌拆除

北門郵局原來是5個運輸口,因修改為3個進出口,因而重修改為5個運輸口。

最精彩的是北門的城門還完整的保存,連門上的彈痕都清晰可見。

反光鏡成為與北門自拍的好地方。

當五座城門的城牆拆除後,馬路變得很大條,日本政府以三線道規劃。當年人口少,車輛不多,三線道(三叉路)成為男女情侶散心談戀愛的場所。因而出現鄧雨賢最著名「四月望雨」四首歌曲中的「月夜愁」。作詞:周添旺,作曲:鄧雨賢。個人認為鳳飛飛唱得最好。歌詞(台語)如下:

 

月色照在三叉路  風吹微微 等待的人怎不來

心內真可疑想不出那個人 ......憂愁月暝

更深無伴獨相思  秋蟬哀啼 月光所照的樹影

加添我傷悲心頭酸眼淚滴  ......無聊月暝

甘是註定無緣份  所愛的伊 因何乎阮放未離

雙屏來分開斷腸詩唱未止  ......怨嘆月暝

南門麗正門。沿途拆掉的城牆,就形成三線大馬路。因所有首歌是怎麼寫的:月色照在三叉路,風吹微微....。很浪漫的歌曲就成為當時的情歌。

 

■ 百年古蹟群 台博鐵道部園區

國立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座落於台灣舊城北門外,自二十世紀初期起曾是日本時代鐵道部丶戰後臺鐵總局的本部,作為臺灣鐵路營運總部長達70年。追溯其前世,是台灣巡撫劉銘傳1887年,成立「全台灣鐵路商務總局」,邀請德國和英國工程師來台規劃,可惜鐵道路線不佳、坡度太大。

已開放參觀有8個國家古蹟,2個市定古蹟的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

主體設計很特別,左右的騎樓採不對稱設計。解說員說是經費不足。我懷疑這種說法,因為預算早已編列,怎麼會是因為預算而改設計,這不是求精準的日本人風格。

日本佔領後,由來自東京的長谷川謹介接手,重新規劃路線。這件事引起誰是「台灣鐵道之父」的爭議。只能說,劉銘傳巡撫自籌資金開了基隆台北及台北到新竹這兩段,而後長谷川以修改路線,將整條鐵道科學化、合理化。各有功勞,各擅勝場。

昭和18年8月(1943年)台灣鐵道部大門前,第15回機關助士與第8回檢車手科的大合照。

昭和18年8月(1943年)台灣鐵道部內廣場學員的刺槍術訓練。背景為大禮堂,不知今安在否。

在「國立臺灣博物館系統」下,2014年起逐步啟動多項工程建置博物館園區,並以「現代性」為展示主軸,策劃鐵道文化丶動態模型丶歷史暨古蹟修復與兒童等常設展等,2020年7月以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嶄新姿態面向觀眾。

園區有動能展示,這是已拆除的台北扇形車站。

今為國定古蹟「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館區包含鐵道部廳舍丶食堂丶八角樓丶電源室丶工務室丶戰時指揮中心等六座國定古蹟建物,另有市定古蹟「台北工場」、「清代機器局遺構」的東側圍牆及石板路,合計有六國兩市的八座古蹟。內部展示內容非常精采、多元,連已消失的鐵道旅館的內部布置和全島七座經典火車站都有詳細介紹。我可以這麼說:這是首都級博物館的水準。

鐵道部廳舍是最重要具代表性的建築物、這由台灣總督府的設計師,大名鼎鼎的森山松之助設計,1918年開工,1920年完工落成,為鐵路官員辦公之用。建築主體一樓為磚造、二樓為木橫,為求結橫穩固、在兩種不同構造介面,採用上下交的式半木橫造、紅磚拱廊和外露木橫營造,鐵道部園區的主要視覺意象,目前包含鐵道文化常設展 鐵道動態模型常設展及特展空間等。

部長辦公室相當華麗氣派。

鐵道部內有很多元的展示─例如當時的鐵道旅館內的法式長桌。

以前執勤人士都要掛牌出來,有打卡的概念。

日本時代就有的防空洞,國民政府接收後,用美援又再蓋成為戰時指揮所。

已拆除的城牆使用的是近郊的琪理岸石。鐵道工場遺跡也是用琪理岸石材。

地上解說採用琪理岸石作為鋪地磚石。

原來的食堂規劃為賣店,食堂1933年落成,為兩層樓和洋混合風格的木造建築,一樓室內中心柱支撐樓板為特色,興建之初並未與館舍相配,後因使用空間不足,因而利用兩者之間的畸零地,再興建辦公室,故形成廳舍最南側山牆,原為戶外之日式雨淋板,卻成為室內隔間牆之特色。

1919年落成的「八角樓」,是鐵道部共用的男公共廁所,由森山松之助設計為磚造混合鋼筋混凝。一樓採歷史主義風格建物,其平面為八角形屋面石板瓦,內中央有空心的鋼筋水泥,八角柱從柱頂伸出八支放射狀的梁,結構如一把撐開的雨傘,相當有特色。目前作為公共衛生展示空間,同時也成為每天10:30、14:30導覽解說集合出發點。

鐵道部男生公共廁所,展示當年公共衛生系統。現在是每天10:30和下午2:30,兩次的解說集合點。

人物檔案:

森山松之助(1869-1949),日本大阪市出身的建築師,活躍於日本時代台灣,師承辰野金吾台灣總督府營繕課技師,任內設計監造許多官廳建築,其中包括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州廳臺中州廳臺北州廳等都是他的作品。

森山松之助1869年出生於大阪市東區平野町,父親是外交官及貴族院議員的森山茂,幼年父母離異的緣故,松之助由叔父養育長大。曾在學習院和攻玉社就讀。1893年從第一高等學校畢業後,進入東京帝國大學工科大學造家學科(今東京大學建築系)師事辰野金吾,主要學習當時流行的新古典主義建築,並以第一名畢業作品「大學講堂(A University Hall)」畢業。

研究所期間,1898年受聘為日本第一銀行「建築係囑託」(相當於建築事務處約聘顧問),1900年獲任東京齒科醫學校理化講師、東京高等工學校講師。1906年受臺灣總督府聘僱前往臺灣。(以上來源:維基百科)

小檔案:

台灣博物館四合一(總館+南門館+土地銀行館+鐵道部),一個月內可各進一次的套票,全票130元,半票65元,並可搭接駁車巡迴四館,接駁車巡迴就在出口處,有時刻表。如果只是看鐵道部,全票100元,半票50元。(以上來源:台博館)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20年9月號226期 文、圖/潘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