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首都布拉格的秋天,好天氣不多。我在這個曾經是兩千年古都的布拉格,住了10天9晚,這個城市非常精彩,光是8平方公里的範圍,就有超過2,000個古蹟,被聯合國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最後一天,想逛非主流(觀光)的景點,目前台港最熱門的「藍儂牆」的政治話題,其實就發源於布拉格老城區中的大使館區,即查理大橋下方的區域,這裡稱之為「藍儂牆」。
根據維基百科及媒體報導說明,藍儂牆(捷克語:Lennonova zeď),位於捷克首都布拉格修道院大廣場,原本是醫院騎士團一面普通的牆。披頭四樂隊(Beatles)靈魂人物約翰藍儂( John Lennon)於1980年12月8日在美國紐約公寓裡,被兇手查普曼槍殺而死。兇手被判20年到無期徒刑,目前還在監牢中。
一直到2018年,他第10次申請假釋時,說明:「我現在知道什麼是羞恥了!」,只是他的後悔無法換回約翰藍儂的生命。
現年63歲的查普曼(Mark David Chapman),曾是披頭四(The Beatles)的死忠歌迷。他改信基督教後,因為約翰藍儂(John Lennon)1966年說「我們現在比耶穌更有名」。兇手對這句話很有意見,認為藍儂褻瀆了耶穌基督。 查普曼的朋友馬克馬努實說明,查普曼曾形容藍儂1971年的烏托邦金曲《想像》(Imagine)是「共產主義者」,甚至查普曼的禱告小組,也開玩笑改編《想像》的歌詞:「想像約翰藍儂死了。」
藍儂被宗教狂熱的粉絲槍殺,讓搖滾樂團失去傳奇性人物。捷克這面牆,就被披頭四的粉絲們用來紀念他,稱之為「藍儂牆」。
1980年代起,人們開始在這面牆上塗寫,約翰藍儂風格的塗鴉,以及Beatles歌詞片段。其實藍儂和捷克並沒有關係,這只是捷克的粉絲紀念他而塗鴨。
沒想到,1988年「藍儂牆」成為捷克群眾,發洩對胡薩克共產主義政體憤怒的源頭。大批捷克青年在牆上書寫不滿的標語,最終在查理大橋附近導致了一場學生、警察之間的大規模衝突,有幾百人被捲入。
參與這次行動的學生,被諷刺地稱為「藍儂主義」者,捷克當局把這些人士稱為酗酒者、精神病患者、反社會分子和西方資本主義間諜。
隔年,陸續有「布拉格之春」、「天鵝絨革命」,在和平理性的訴求下,沒有暴力的讓共產黨下台,讓捷克和平走入民主共和國。
其實最初的藍儂肖像,早被新塗鴉所覆蓋,儘管當局曾經專門找人來進行重繪,但每次重繪的次日,牆面又會被鮮花圖案和詩歌所填滿。當代藍儂牆已經成為表達青年抗爭的象徵性符號。
牆面的擁有者慷慨同意這種形式的塗鴉,繼續下去,促成藍儂牆的新生,也成為香港和台灣演義的議題。只是當天去看時,那片牆正在整修中,不過附近有新牆取代,甚至樹木都成為塗鴉的主體。只是讓人遺憾的是,因藍儂而生的商業空間,可能已經大於藍儂牆本身的規模。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19年11月號218期 文/圖 潘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