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智慧農業,很多人首先聯想到植物工廠──在封閉的成長系統,透過人工設施控制光、溫度、濕度等條件,使農作物一年四季都能量產。曾在辦公室種菜的吳君孝卻認為溫室栽種挑戰不夠,更重要的是真實的農業,種植場所大多為室外農地,又有多少農民有能力蓋大樓養作物?
幾乎無人的辦公室
因此,阿龜團隊非常「接地氣」,走進農地裡,吳君孝蹲在田間與客戶洽談業務,第二步了解對方的實際需求,再由同事來布建在地氣象站、田間感測器、縮時攝影機器等設備。去年12月整整一個月辦公室幾乎空無一人,三兩人一組,分別奔赴全臺各地的農田裡,為各種農作物裝置設備。
蜂巢數據行銷長盧安邦(左)到花蓮富里水稻布建阿龜系統。
為何有些農產品賣得高價 有些卻崩盤
話說回來,最初阿龜團隊以為農民最大的需求就是解決巡田、水源灌溉的問題,真實走進農地才發現,「他們關心的是如何種出高品質的作物,賣出比原來高10倍的價格。」換句話說,是要著重在可賣出高價的A級及特A級品的產量,而非總體產量。
以鳳梨為例,A級品約是B級品的1.6倍,特A級品價差更高達10倍,真正賺錢的A級品和特A級品,是專業農民種出來的。看準品質的驅動力,阿龜致力協助國內農民種出高品質的農產品;不過,種植面積大的國外農業需求又有不同,主要是協助農民大規模耕作,提高產量。
不當的補助,會讓農產市場紊亂,無助於農業,反而讓農民的專業價值無法被凸顯,回歸商業機制,也許是農民低價值感的解方。
吳君孝表示,「我們希望透過阿龜微氣候系統,讓專業農民的專業凸顯其價值。」期望回歸商業機制,讓努力獲得回報,讓市場回歸正常。
阿龜團隊在新竹寶山的薑黃田布建系統。
阿龜使用者可能與你想的不一樣
吳君孝再三強調,不走進農地,不會了解農民的真實需求,不會知道在實驗室辦公室做出來的工具到了農地會出現多少問題。例如田間感測器,曾找過現成的產品,一到農地就不堪用,作為數據公司卻迫不得已跳下來自己做硬體,從第一代田間感測器遇水即壞,通訊不穩……逐漸改良到目前性能穩定的第四代產品。
阿龜的使用者需求可能與你想的不一樣。吳君孝透露,需要知道農務建議的,其實是缺乏產地專業的契作商、採購商,想知道農民該做什麼;而農民需要的是精準微氣候,例如寒流當天夜裡幾點來、幾點去。阿龜微氣候透過田間數據資訊的蒐集、分析,轉換成農務建議,更精準地說,「微氣候是資料源,經由資料源進行作物生長的分析和預測,以及農場經營管理的科學化方式」,讓農業資訊透明化,有助於解決過去因資訊不對等、不透明造成的剝削等問題,創造互利共生的關係。
阿龜微氣候透過田間數據資訊的蒐集、分析,轉換成農務建議,並讓農業資訊透明化,進而推動農業生態圈的形成,創造互利共生的關係。
阿龜的農業願望
吳君孝表露務實的心願:「想做農民可用的工具。」阿龜團隊今年度的三大目標,首先是以覆蓋全臺農場所累積出的數據,做出臺灣農業IoT監測系統+大數據的最佳解決方案之代表案例,將重度投入在資料的研發上,加速應用到市場上,深耕智慧農業;其次,著眼國際市場的出口,建立海外示範案場;第三,致力縮短資訊源與農業的距離,打造農業科技生態圈,從而建構臺灣品牌,進軍國際市場。
近年許多科技公司投入農業,長期觀察農業、深知其中狀況的吳君孝卻提醒不要貿然進入,「否則,不但無法解決問題,反而可能把市場搞亂!農業與科技業大不同。」許多對農業不了解的科技公司蒐集到了數據資料,卻不知如何用來解決農業問題,他收到不少先前用了這些科技公司產品的農業客戶來求助,每每去扮演收拾善後的角色。
他勸誡想投入農業的人,要做就做專業農民,與其他領域的專業者合作,讓農民的專業價值發揮出來,才能促動農產業的提升。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19年3月號 210期 文/許佩玟 圖/蜂巢數據科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