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金融時報全球投資報告〉指出,2010-2014年臺北產出超過24,000個專利,是該研究中全球城市最高的; 〈2016年網路社會城市指標〉報告,臺北為全球第11,在亞洲僅次於新加坡、東京、首爾,位居第4; 《Business Insider》的「2017年全球前25高科技城市」,臺北居全球第5,亞洲第1,比排名第8的首爾、排名第12的東京還要居前;2018年「全球創業精神指標」,臺灣名列全球第18,亞太第2;2018年「全球最佳商務國家」居全球第15,亞太區第1……

這樣一個國際知名的首善之都,迎向飛速劇變的時代,還能如何轉型與升級呢?

產官各界將目光凝向臺北市下一個新都心─內湖科技園區。內科一年產值高達4兆臺幣,不只是臺北,更是臺灣的產業重鎮,內湖區公所今年夏日即舉辦一場穿越50年時光隧道的紀念展,以「從水牛經濟到滑鼠經濟」來形容內湖的劇變。

內科的蓬勃起因於群聚發展,產業群聚一向為臺灣產業的競爭優勢,也是臺灣生產力和創新力的主要動力來源,特別是在高科技產業群聚表現優異。事實上,在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的年度評比中,臺灣也一直名列「群聚發展」(State of Cluster Development)的前茅,在2007-2017這10年間,曾有5年奪冠,被譽為全球創新產業群聚發展的典範。

管理大師麥克.波特(Michael E. Porter)曾指出,臺灣應發展出具臺灣特色的產業群聚,創造出新的產品產業,並提高全球競爭力。產業群聚是臺灣經濟發展重要的資產與優勢。過去的群聚概念強調區域性,新的概念更強調網絡價值鏈的聚合,彼此合縱、連橫,既合作又競爭,臺北市政府即以「產業群聚點火行動」來推動4+1新世代產業園區,連結產業協力群聚,其中內科是重中之重。

政府提出的「內科2.0」,引入產業創新動能是最重要的計畫,新世代的產業不僅要創新,更要創價,「創新創意」是手段,「創造價值」才是目的,整合各項經濟活動的目的是為了要創造價值,創造讓顧客需求的價值,及讓地球、社會永續發展的價值。

近年來,內科群聚效應已吸引大量資通訊、生物科技等企業總部進駐,還有更多支援型產業湧入,已然形成「總部經濟」。不過,科技的飛速發展,內科也屆臨升級的需求與壓力,隱然成為帶動經濟火車頭的內科還能怎麼走?當內科擴大為「大內科」,面積已翻倍擴增,拉長成為臺北科技廊帶,政府喊出了「內科2.0」,民間則有臺灣中華兩岸科技交流促進會理事長黃富琮提出「生展4.0」,力求再升級!

這一期封面故事,走進首都臺北城,在處處創新的城市裡,發現它東北處宛如美國矽谷的生態圈,我們拜訪了官方單位,也走訪了產業的科技大廠與新創企業,聽見在地業者與外商經理人對內科的心聲與願景,也許透過他們的視野,可以預見內科、產業及臺北城的大未來!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8月號204期 文/許佩玟 圖/黃國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