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山多湖 滿足休閒運動人口的需求
2018年4月啟用的大港墘公園,應是內科2.0計畫中最早階段性完工的項目,利用「內科之心」旁閒置的內湖花市舊址闢建而成,儲水囊、雨撲滿、透水鋪面的設計,讓公園兼具蓄水、排水功能,並以生態、通用、永續教育、在地連結4面向,打造香藥草廣場、森林廣場、觀山大草原、雨水花園,最吸引親子家庭的就是無障礙、無落差的共融式遊戲場;而觀山大草原不設置過多設施,以大面積讓民眾能在此放空、好好休息,大受市民與內科工作人歡迎。大港墘公園堪稱內科的城市綠洲,未來增闢的地下停車場完工後,預計將增加240個汽車停車位與170個機車位。
內科2.0計畫中的大港墘公園,是都市中讓人得以「森」呼吸的場所,市民與內科工作人日常紓壓的地方,也是假日親子休閒的好去處。
除了室外的休閒場地外,緊鄰的內湖運動中心則提供室內的休閒運動項目,包括舞蹈、飛輪、游泳池、健身房、兒童遊戲室,以及籃球、羽球、壁球、高爾夫……等球場,特殊的還有射箭場及室外攀岩場,還有許多運動相關課程,從試營運起就引發市民的高詢問度,是當地運動的好去處。
這座2008年成立啟用的內湖運動中心,位於內科園區服務大樓內,2017年與資策會創研所攜手,由摩百數位科技公司結合穿戴式裝置與IoT物聯網等相關技術,提供智慧手環科技體感服務,教練在上課時可從螢幕上觀測每位學員的心率、體能狀況等,藉此適時調整運動強度,也作為後續規劃各年齡層訓練課程的參考依據,且智慧手環的定位功能,也提供運動中心管理員能更及時監控場域安全,降低意外的發生。
此外,位於內湖民權東路六段、曾舉辦過臺北世大運網球賽的「臺北市網球中心」,不但滿足網球運動人口,並建置體適能中心、舞蹈瑜伽教室、羽球場等豐富多元的運動設施。
城市的生活型態,將導航產業發展的方向。
整個城市都是創新實驗室
前項打造的新一代智慧健身房,屬於臺北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以下簡稱TPMO)為新創團隊研發之智慧產品或服務媒合實證或示範場域的專案之一,該辦公室及其物聯網創新實驗室也都在內科園區服務大樓內,成立3年多來,成案137件,為全臺第一個正式成立的地方智慧城市推動單位,大內科地區成為其智慧創新最佳的示範場域之一,除了智慧健身房外,已協助空氣盒子、智慧路燈、智慧停車等產品或服務模式試驗。
臺北市政府資訊局專委鄭信一說明,臺北市一直認為的智慧城市:「它非名詞,而是動詞,目標在於打造宜居、永續的城市。」許多小的概念性實驗、創意來自新創公司,缺乏資源、需要實驗場域,因此市府委託成立TPMO作為公私部門的橋梁,讓民間微型業者只需小成本即有機會實現創意,公部門也不需投入太多資金,卻能提供各種行政上的資源,開放場域,以孵化器形式加速創新創意實現協助民間業者邁向國際、接軌全球的同時,也幫助智慧城市的形塑。
智慧路燈具備智慧照明、安全警示、禁制區管制、人流車流計數、行為觀察與辨別、各式物件追蹤功能、公車垃圾車行駛路線及預估到達時間,銀髮族、行動不便者及寵物行動追蹤,溫度、濕度、水質、PM2.5等環境參數監控,瓦斯、自來水、家庭用電等各式計表數值上報,以及市政各類訊息宣達、各式廣告投放與推播等諸多功能;目前裝設在內科港墘路、洲子街等路段進行車流監控,與內湖運動中心側門電子圍籬監控、停車場的停車資訊功能展示。
內科三多一奇 生活的味道正待營造
中午時分,來到內科及其周邊,可以看到幾乎每家小吃、餐廳都擠滿了人,但下班熄燈之後與假日的內科如空城,要想找小吃填飽肚是件不容易的事,所以有義翔建設董事長黃嘉文說的超商多、銀行多和加油站多的「內科三多」現象。
然而另一端,許多特色餐廳或大型連鎖餐廳進駐,周末假日走在內科街頭上的,除了加班者外,多是來覓食的人流,甚至出現知名的早午餐餐廳早晨8點開門,即使用餐限時2小時,仍擋不住立即滿座還排長龍候位的景象,也堪稱內科一奇。
遠雄建設副總退休、現任內科協會祕書長的吳雲瑞,喜愛內湖地區的好山好水,生活機能成熟,以及休閒娛樂多元,有基隆河畔的河濱公園可打球、野餐、辦活動,也有金面山等多條步道可遊走,加上近美麗華商圈,舒適宜居的環境讓她移居內湖。這是近年內湖地區人口數快速增長的案例之一。
善用基隆河畔與綠地,營造舒適宜居的環境。
英諾瓦總經理劉碩琛從小學就到美國讀書、工作,近年才返臺工作,走在內科的街道上,讓他嗅到一股與美國矽谷先進科技產業相似的味道,但問及生活面時,他透出科技人的直言不諱,指出電子支付跟不上國際的腳步,以及下班後的空城景象。這也是許多內科工作者的心聲。
你想像中的智慧城是什麼樣子呢?也許在你尚未在腦海建構完成時,我們已進入智慧生活中。政府與民間各界都在為這個城市的未來而努力邁進,從TPMO推助媒合的成果看來,只待政府相關的基礎建設建置完成,即可「組裝」上線,實現智慧城市的生活。由內科引動內湖乃至大臺北城的更新與變化,正在發生中!
你想像中的智慧城市是什麼樣子呢?大內科與首都生活圈的未來,需要政府與市民共識與努力。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8月號204期 文/許佩玟 圖/黃國倉攝‧臺北市政府資訊局及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提供 資料提供/瑞光不動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