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英、日等先進國家長期照護發展歷程及趨勢中,可以發現長期照護的服務模式逐漸朝向「去機構化」、「居家化」、「社區化」的方向發展,也就是以「社區照護」模式來取代「機構安置」的模式。

喘息咖啡或照顧咖啡館的概念在歐美各國行之多年,許多關注在地安老的人士或是非營利組織,都希望藉由設置社區照顧咖啡館,盤點社區資源、整合在地需求,不但讓「照顧」這件事情,變得更人性化、更貼近生活,也讓「社區照顧咖啡館」有更多元的樣貌。

 失智症咖啡是在1997年由荷蘭阿茲海默協會(Alzheimer Nederland)和臨床老年心理學者(Bere Miesen)共同開始推動。圖/熊本as a café

日本失智症社區支援體系的發展
2015年1月日本厚生勞動省公布了「促進失智症措施總合戰略—以實踐對失智症高齡者等體貼的社區營造為方向(簡稱新橘色計畫,新オレンジプラン)」,希望社會能實現尊重失智症患者的個人意願,儘可能在住習慣的社區裡,持續過著自己想過的生活,故期待社區能成為支持失智症高齡者整體日常生活的基盤。

在此基礎架構下,日本發展出多元與複合機能的社區照顧咖啡館,如設置在東京都墨田區傳統商店街的墨豆咖啡館,除了併設提供高齡者照顧諮詢與建議的照顧經理服務外(care manger),也提供兒童課後照顧、寵物咖啡。

東京墨豆咖啡館支援多元與複合機能的社區照顧空間。

熊本as a café 的日常活動狀況。

另外設置在熊本市,參訪荷蘭和歐洲現況,由NPO法人綾之里營運的「as a Cafe」失智症預防照顧咖啡館,則採用創意藝術治療計畫Creative agingart project (caap),每個月對失智症患者實施一次五感刺激藝術工作坊,刺激感官機能回復。並讓社區住民能很平常地在照護機構進出,提供機構的使用者有和社會連結的機會,社區的孩童也可以來社區遊玩和長者們一起喝茶互動!

福岡なんばく的「年輕型失智症Café」教會連結志工,提供每月一次患者和家屬支援活動。

建構社區支援與接納失智症患者的場所
喘息咖啡或照顧咖啡館在國外,英國有「記憶咖啡館」,荷蘭稱「阿茲海默症咖啡館」,在日本則稱橘色咖啡(orange cafe)、記憶咖啡或遺忘咖啡等。

失智症社區照顧咖啡是建構社區支援與接納失智症患者的場所,是創造失智症患者、家屬和社區生活連結的「窗口」,給予家屬紓壓和支持服務。台灣有愈來愈多不同領域的經營者投入這個領域,希望能「在醫療體系以外補足被忽視的照顧者、被照顧者的日常生活」。但國人過度依賴家庭照顧,缺乏社區照顧支援體系,導致多數失智者往往退縮在家,家屬也被沈重負荷所綑綁。

台灣失智症照顧咖啡館發展現況
台灣於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根據最新人口統計到2018年底台灣失智人口已超過28萬人,平均台灣65歲以上老人每十三名就有一名失智,而80歲以上的老人每五名就有一名失智。隨著其病程的變化,從輕度進入中度、重度、末期,每一期退化狀況及病症不同,平均病程大約8-10年,造成許多家庭崩解和社會問題。

桃園認知休憩站D café-歡喜學堂。

為因應失智症老人照顧需求急速增加,政府呼籲積極建構多元連續之失智症老人照顧體系,擴大失智症照顧資源,並建立失智症家庭照顧者支持系統。

回應整體社會現況需求,台灣民間NPO團體對「失智症照顧咖啡館」有許多新嘗試,發展出多元的營運特色。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從2017年6月開始在一般社區咖啡館推動「記憶咖啡講座」,且在2018年4月開幕由年輕型失智者提供服務的「young咖啡坊」。

地方政府方面則有桃園市政府社會局活用公益彩券盈餘補助金,設置六處「認知休憩站D café」據點,提供失智患者照顧、照顧者喘息和分享經驗。另外,永信基金會在海線提供「巴布拉咖啡館」失智症連續性照護平台。力麗基金會則整合長照專業服務與營養餐飲在台北市區設置「憶您久照顧咖啡館」(109 Cafe' care & meals)。

任何人都有可能罹患失智症,但國人對失智症的認知普遍不足,尚對失智症患者存有許多偏見。政府需與民間團體共同攜手,從軟體與
硬體建構對失智症友善的社區生活與支援環境,方能落實在地老化的實踐。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19年5月號 212期 文‧圖/曾思瑜

曾思瑜
現 職/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教授
日本國立筑波大學藝術學研究科設計學博士
社團法人台灣樂齡建築發展協會顧問
內政部第6屆老人福利推動小組(107~108年度)
108年度內政部「建築技術審議會」委員
研究專長/高齡者‧殘障者居住環境設計與規劃、環境行為學、環境使用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