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味鍛造人生的打鐵舖

今年八十六歲的蘇萬發老師傅是三峽地區僅存唯一的一位打鐵匠師。

一手熟練地翻轉著鐵器、一手拿著沉重的鐵鎚, 鏗鏗鏘鏘每一槌精準地打在鐵器上,燦亮鎚響的律韻背後,都是他這些年精粹歷練的成果。

現年86歲的蘇萬發師傅,是三峽最資深的打鐵匠師。

早期在三峽地區的打鐵舖從十三間之盛況,到現在唯一僅剩「萬發打鐵舖」一間,蘇師傅見證了傳統打鐵業榮枯盛衰的歷程,從十八歲開始學習打鐵技術,到成立萬發打鐵舖至今,整整超過一甲子的磨練,打鐵工藝的辛苦他比誰都清楚;雖然目前已有兒子承襲手藝,不過蘇師傅憑著經驗累積的純熟技術,六十幾年來仍舊受到老顧客的喜愛,堅持指名要購買老師傅親手鍛造的刀具,或是要求請老師傅整修、磨刀、維護等充滿惜物懷情的人情味「售後服務」。

隨著時代流轉,使用傳統農具的人漸少了,願意為學習一項技藝賠上大半輩子時間與精神的人,更是寥寥無幾,因此萬發打鐵舖的存在,正是保存著老三峽人走過歲月風華的記憶與堅持。

壓榨良心的百年油行

座落在三峽文化路鬧街上,「劉順興正油行」自日本殖民時代創立至今已逾百年,每逢入冬之際, 天剛破曉的六、七點鐘,濃郁的油香氣味已漫延整個街頭巷尾,對在地人來說,這股香氣就像準時的鬧鐘,響起的不是刺耳的鈴聲,而是竄入鼻心的飄香及油行裡忙碌、停不下來歇手的工作節奏。

劉順興正油行可以看到最傳統的榨油過程。

十月是茶樹籽收成的季節,直到農曆年前是油行整年度最忙碌的時候;製油是門一家口灶的工作, 連親戚好友都會前來幫忙、添腳手,儘管是這樣的人力,門口絡繹不絕的人,客依然讓現做的油品供不應求,引頸期待排隊的、埋頭苦幹趕工的,店裡店外沒一刻鬆閒。

目前由第四代傳人劉嘉聰師傅接手繼承,在其世代胼手致力於傳統油品的堅持之下,對於製油的執著理念是一種很根深蒂固的傳家情感,秉持著用心堅持、嚴控高品質的一貫精神,所製作出的苦茶油、黑麻油、香油等,一律精選油脂含量豐富、酸鹼值適中的上選原物料,在經過選、驗、篩、洗、煮、煎等古法工序後,再焙炒、壓榨所取得的第一道濃醇好油。

因為簡樸踏實的性格,以四代誠信所維持的百年油行良品,沒有偷吃步也不會便宜行事,唯有用誠心製作出連自己都吃得心安的油品,才能代代相傳展現百年老店的傲立地位。

排隊來去修修臉

挽臉是一項逐漸失傳的傳統手藝,也是老祖先的智慧結晶;早期家庭主婦幾乎人人都能上手,在親朋好友串門子閒話家常之際,彼此順便相互挽面, 「修修臉」無形間成為農業社會時代聯繫感情的方法之一。

挽臉是全靠一條棉線就可以改頭換面的美容技藝。

除了變美之外,挽臉也有許多傳統習俗的意涵, 例如新嫁娘挽臉有去除嬌羞、蛻變為女人之意義, 日常生活中挽臉更有能夠「改頭換面」、「改氣轉運」之說法,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學習這項技藝的人越來越少,挽臉這門功夫也漸漸轉換成為一種職業形態,零星的在市井間傳承著。

楊美觀老師擁有專業美容背景,在因緣際會下習得挽臉技藝後,決定將挽臉納入工作室的其中一項服務,以挽臉結合現代美容產業的概念,重新賦予挽臉在美容業新的地位;傳承至今已邁入第13年的美觀老師說:「現在年輕人比較怕痛, 但其實挽臉是一項簡單操作又無負擔的肌膚保養方式,現在甚至在美國的購物商場裡也開始有人經營挽臉生意」。

在導覽遊程中,也可以體驗一下挽臉的技藝。

承與傳,美觀老師也開班授課,她說,學習挽臉沒有特別訣竅,保持耐心與熱忱,學會「玩線」就懂得「挽臉」了;教學至今,她內心那份承接延續的使命感越來越強大,她努力將此幾近失傳的手藝開枝散葉的推廣出去,更期待學生們未來能讓「挽面」重新發揚光大,成為婦女間的生活日常。

量身訂製的故事西服

櫥窗裡的布匹整齊地陳列著,火車牌熨斗冒著白霧蒸氣,店家老夫婦笑臉迎客入門的畫面,就像舊時光裡播放的老電影。

「雅賓西褲店」老闆黃加添師傅從小學畢業後, 便從學徒開始學做西裝,當完兵退伍後繼續在西服店當員工,直到二十五歲時,老闆退休讓他接手了西裝店的經營。

黃加添師傅是三峽地區僅存的西服達人。

早期人們總說裁縫學徒出師得花三年四個月,但黃師傅卻說,出師之後自己一定還要再鑽研、請益,原本學的那些只是基本功而已,一定要再不斷地精進,出師代表的意義是承擔,更意味著責任與更上層樓。

民國六十年間,商業往來熱絡,三峽光是市區就有三十多家西服店,直到成衣興起,西裝業才逐漸退出舞台;做了這麼多年的西裝,黃師傅說:「一套好的西裝,就看合不合身!」話說的容易,但是合身與否的判斷,要看的是肩線、看袖口、看腰身,分分寸寸都得要服貼對位,才能稱的上是一套好西裝。

看黃加添師傅快速又精準的丈量打版也是一種行動藝術。

純手工西裝在現在市場上,有品牌的叫高級手工訂製西服,一般委身市集的獨立小店,服務的都是以特殊身材的客人居多,過胖、過高的,或是身型有缺憾像駝背、跛腳或是長短腳的,在仔細丈量尺寸後依身型畫下紙樣,然後裁剪、縫製;軟尺往肩上一掛,粉餅精準的在靛色布上熟練地畫出一道白線,那是製作每一件西裝的軸線,也是功夫底蘊施展的起針點。

在這間西服小店裡,老闆純樸臉龐上融著笑容的匠心神韻,娓娓訴說著,一針一線縫製出的量身特製西服,與西服主人間一段段人情味交織的暖故事。

溫度裡的金工體驗

溫清隆師傅在家中排行第二,大家都暱稱他為二哥,小學時是個遲到大王,但不是因為不愛念書故意遲到,而是小小年紀就需劈柴生火、飼養家畜, 一肩扛起打理家中大小事務的重擔;小學畢業後, 就跟著舅舅學習金工技藝,在家庭代工的工作室裡邊學邊做,而這一學就是兩年四個月,雖然火候尚稱不上精湛,但是卻把基本功打得相當扎實。

任何金銀飾品都難不倒溫清隆師傅。

成家之後,溫師傅回到朋友的工廠從事銀飾的工作,讓他學習了金工不同的做法,也累積了更多能量;從小在苦澀孤獨中成長,溫師傅特別喜歡與人互動交流,後來結識在地青年所組成的文創團體, 便開始創立了結合體驗、教學、創作與維修保養的金工工作室「三藝金工」

比起以往自己埋首創作,他在教學與體驗的過程中,接觸越來越多的朋友,從對談之間接收了許多來自不同領域、不同年齡層的情感養份,快樂的因子讓溫師傅手創作品的溫度,在這些時間的流轉中慢慢升溫,多增添了一份柔軟的圓融。

愛心濃度很高的豆製所

「禾乃川國產豆製所」,一個名字聽起來充滿日本味的豆漿店,其實是將在地名稱「秀川」拆解而來的。

走進大門就會看到以大面玻璃為牆體的開放工作區,磨豆、煮豆漿、撈豆皮、做豆腐,將豆製品的手工生產過程完整呈現在來客面前,店長黃治銘師傅帶領一群年輕的學徒,使用臺灣國產非基改大豆製作出濃度高達八度半的醇濃豆漿與新鮮豆製品, 在這裡除了可以品嘗豆漿、豆腐、豆乾、豆花等產品,更可以認識天然豆製品的完整製程以及所使用的天然原料。

熱騰騰的豆皮剛出爐囉。

最特別的是黃師傅與社區的非營利組織「台灣城鄉永續關懷協會」建教合作,將製作手藝傳承給社區內高關懷學童,除了可以導正需要輔導的孩子們,教導他們學習一技之長,也透過打工的方式讓孩子們增加家庭經濟收入,提升學習成就感;不但如此,每一杯豆漿與豆製品的盈利,也都以固定比例回饋給協會,用來提升高關懷學童的教育基金,可以說是一杯愛心濃度很高的豆漿。

來一杯充滿愛心的醇濃豆漿吧 !

在禾乃川國產豆製所的空間裡面,同時還有另一個光聽名字就讓人一頭霧水的單位叫「合習聚落」,這是由協會與返鄉青年所組成的「甘樂文創」共同創建的文創聚落空間,合習的本意是「合作、學習」,另外合習也與「學習」的台語同音, 透過邀請傳統工藝職人進駐空間開設工作坊,也引導高關懷學童與中輟青年在此學習技藝,除了可以解決傳統工藝面臨失傳的危機、輔導青年技職就業、改善家庭經濟困境等問題,更可藉由串聯產學合作的成果,來發展社區的特色亮點。

合習聚落是社區職人與孩子的共好機構。

邀請工藝師進駐合習聚落,傳承傳統技藝。

合習聚落當中的工作坊,除了平時是學生學習場域,師傅們也有開設體驗課程,讓遊客體驗當個小小的半日職人,帶走一份專屬紀念品,及自己與在地情感鏈結的故事,一起回家。

在皮革工坊可以創作屬於自己的皮革作品。


 

延伸閱讀: 

導演帶路遊三峽-島內旅行散策(一)

一堂職人教會我的課-島內旅行散策(三)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18年12月號208期

文/于娜麗莎 攝影/陳柏安 照片提供/甘樂文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