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金繼」技藝在台灣蔚然形成風潮,不只在台灣為修復工藝殺出新血路,在品牌大師的催化下,以金繼為靈感應用在建築、食品、時尚的案例越來越多,金繼正在全球影響著當代藝術與設計。
符合健康、安全、環保 物件修造永續利用
所謂金繼又稱金繕,它源自日本室町時代,由足利義政提倡的「侘寂」生活觀的實踐,自15世紀起,從繁複華麗返歸樸質素靜的日本茶道精神所發展出來的一種生活哲學觀,它強調將破損物件的不完美視為歷史過程的一部分,接受它而不去掩飾它,是一種生命修為的再昇華。
金繼所藉助傳統漆工藝的「蒔繪」技法、天然漆材料進行破損陶瓷修復的工藝;儘管現代材料科學文明日新月異,化學工業進步發達,三秒膠、奈米膠等各類強力、快效的黏著劑推陳出新,這些化學衍生產品或因與天然漆材料的相容性問題、材料本身會釋放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問題、材料生命時間的問題、或因不可逆與應力太強影響物件整體結構穩定等種種原因,化學黏著劑被認為是無法取代天然漆材料作為金繼修復的。
畢竟,類似「茶碗」等飲食類器物,希望在修復後仍然能夠持續被人們健康、安全地使用的前提下,走在為物件修造永續利用的道路上,作為修復效能價值核心的材料選用,也必須在傳統、天然、健康、安全、環保、永續、可逆的修復準則下踐行。
藉助天然漆及漆工藝技法修復
或許您不知道,天然漆是人類生活文明史上最早從大自然發現、利用的黏著劑,來自於大自然恩賜的漆樹樹幹分泌的汁液,具有耐強酸強鹼、耐高溫、高硬度、絕緣、抑菌、保溫的效能。漆樹是亞洲特有物種,分布在日本、韓國、大陸、越南、泰國、緬甸等國,中華民族是最早發現、利用天然漆的民族,2002年大陸蕭山跨湖橋遺址出土文物「漆弓」有藝能精細的漆藝紋飾,證實至少在8200多年前已經存在了製作精良的漆工藝為生活提供服務。
關於修復材料,在金繼修復過程中,會在不同工序使用生漆、黑漆、弁柄漆等數種天然漆,依不同工序、工法的需要,輔之以麵粉、黃土粉、木粉或石粉等材料調製成漆糊、錆漆、刻苧漆等作為斷片黏合、填充缺件的骨材,在完成器型最後階段再施以貴重金屬箔或粉,作為最終的修飾美化,凸顯裂損的痕跡。
整體而言,「金繼」一詞是「以漆工藝進行陶瓷修復」的概括名稱,在修復業界有更細緻的專業分類,其分類主要從最後修飾層所施用的金屬品類別作為判別依據,若施以金粉或金箔,則稱為「金繼」;若施以銀粉為銀箔則稱為「銀繼」;若施以白金則稱為「鉑繼」。
擬定修繕對策 成就不完美的美
陶瓷器物在自然或人為的作用力下造成破損,通常會形成裂痕、斷片、剝皮、缺件等四種損傷樣貌;攸關修復效益與物件美感最關鍵的,在於材料調配精準、斷片復原是否存在著位差、線條張力表現三項,修復師在進行物件修復前,必須先根據損傷樣貌與損傷程度進行破片假組立(如下圖),復原斷片位置並安排黏合順序,估算修復材料的品項、用量,並應合修復對策在適當的時機調配備用。還需要進行修復前評估,擬定最適合該物件的修復對策,按部就班循序進行。
假組立攸關作品修復後的器型及裂縫處是否不滲不漏
金繼,是以金屬繼承的修繕工藝,無論是裂、斷、剝、缺,修復的基本作用在於復原物件的完型與使用機能。當黏合材料介入斷裂口,勢必增加斷片面積,影響器體造型組立復原;而材料配比誤差會影響黏合、填補作用(如下圖);若要在修復完成後提升該物件成為更上乘的金繼藝術,那關鍵便是最終階段的線條藝術表現了。
材料的調配必須拿捏精準,修復才能達到永續的效益
前面調配材料、組立、黏合、補骨強體的過程是匠技的應用,修復者如何翻轉物件的破敗,提升物件的美感價值便是藝術表現的靈魂。在完型後的器體上,因裂痕、斷片黏合而成了或多或少的線條,每一條都是帶著自然力的書寫作用為器體紋身,猶如線條之於書法藝術,有起承轉合的轉圜,也有強弱快慢的節奏(如下圖),在落地的霎那間,便連結了造物者與自然力,成為共創的行為藝術之美。
金繼的最上乘表現,是翻轉裂損破敗成為具有生命力的線條藝術
金繼之所以成為近年來的話題工藝,還反映人們陶醉於修復過程手作所產生精神療癒的儀式感。金繼因物質的永續之美涵化了精神層次的滿足,使它從陶瓷修復逐漸模糊邊界,被跨域的建築、食品、時裝設計師發揚,為新產品創造出美感經濟、體驗經濟的新價值,走入人們的生活中。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24年秋季號 243期 文・圖/張賽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