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科技與永續,改變了很多事務,重塑全新的面貌。台灣的觀光產業正站在這個重塑轉型的關鍵時刻,永續與科技的結合,將成為引領台灣走向國際舞台的強大動力,台灣首任觀光署署長周永暉接受我們的專訪,細數台灣觀光產業「永續韌性X數位創新」雙軸轉型的正在進行式。
雙軸轉型帶動兆元產業發展
去年(2023)9月15日,台灣觀光產業迎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交通部觀光局改制為「觀光署」,啟動台灣觀光新品牌,將台灣的觀光產業帶往新高度。
與此同時,第12屆亞太經合會(APEC)觀光部長會議上,永續旅遊被列為重點議題,顯示各國對環境保護與觀光業長遠發展的關注,可視為國際觀光產業發展的大趨勢。
因此觀光署自改制以來,在觀光署署長周永暉的帶領下,確立了「永續韌性」和「數位創新」2大核心發展方向,透過觀光品牌引客千萬、環島亮點捲動國旅、跨域整合多元旅遊及智慧景區價值升級等四大策略,吸引國際旅客來台,逐步推進觀光產業成為台灣兆元產業。
2024年的夏日,台灣仲夏節推出「鐵道旅遊趣」,由1943年啟航的鍋爐蒸汽發動的郵輪式列車「仲夏寶島號」,於花東縱谷間啟程。
政府的永續觀光建設
觀光署成立數位轉型推動委員會,善用台灣的科技強項,與國家公園署、林業保育署、海洋保育署等跨部會單位密切合作,打造前瞻12處國際魅力景區,並於觀光署轄下的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結合科技與創新,打造6處「國家智慧景區」,透過數位化工具,導入適時、適地、適性的設備及資訊服務,讓景區的管理和資源分配更加精準,提高管理效能。
智慧公廁是最有感且便民的重要設施之一,已在部分風景區開始試行。透過感應器監控,如有人長時間未出來,能及時發出警報,避免潛在的安全問題;智慧系統能在無人時自動關閉燈光、處理漏水問題等,有助於節省能源,提升管理效率;馬祖等地的公廁甚至已使用感應式香氛系統,為旅客帶來更舒適的體驗。智慧公廁將逐步推廣至更多地區,觀光署將透過APP對這些智慧設施進行管理和監控,以確保運行順暢,提高管理效率,並提升安全與服務品質。
政府全面推動ESG,希望發展經濟同時,能更加重視環境議題。永續觀光牽涉範圍之廣,觀光署無法窮盡所有細節,因此與全台22個縣市政府合作,將所有的景區和相關產業導入ESG的標準,包含綠色標章的相關機制。
「遊客不會在意景區屬於國家級還是地方級,對他們來說,這些景區都是台灣的一部分,都是台灣旅遊」,因此周永暉希望帶領觀光署扮演好火車頭的角色,推動轉型發展,並攜手地方政府,一同提升台灣的整體觀光品質。
周永暉道出期待,「台灣是一個科技島,我們希望能夠善用科技融入觀光產業,來提升旅遊體驗,打造台灣成為一個科技觀光島和旅遊科技島」。
荷蘭非營利組織「綠色目的地基金會」(Green Destinations Foundation)舉辦「2023全球百大目的地故事獎」
(2023Green Destinations Top 100 Stories)競賽,台灣6個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參賽,全數獲獎,由左至右依序是
①日月潭「導引部落朝永續旅遊方向前進林道下的新契機」,圖為運用豐富林域的產物-馬告香氛手作遊程;
②北觀「透過永續實踐通往阿拉寶灣祕境」;
③東北角「鼻頭角廢棄營舍改造帶來的轉變」;
④雲嘉南「與水共舞-颱風過後重現的濕地與治水」;
⑤澎湖「探索澎湖納斯卡線守護石滬」;
⑥東海岸「臺灣東海岸月光.海音樂會-永續活動的實踐」。
低碳旅遊新趨勢——MICE
歐盟推動永續交通與觀光的倡議中,距離250公里內的旅行盡量不搭飛機,而是選擇火車等低碳交通方式,可做為台灣發展低碳旅遊的參考。台灣持續推行「台灣好行」公共運輸系統,將偏遠景點與主要交通網絡連接起來,例如針對花東地區推出免費的「台灣好行」乘車服務,並同時加速花東觀光產業復甦。
旅遊需要交通工具,日常上下班通勤、出差也需要,在疫情之後,最新型態的「MICE」(Meetings, Incentives, Conferences, andExhibitions)旅遊模式正興起,即結合企業會議、獎勵旅遊、大型會議和展覽的模式。 例如,出差2天後,再延長2天進行旅遊,這種混合旅遊模式稱為「商務與休閒旅遊的混搭」。
周永暉表示,針對來台開會或參與國際會議的國際旅客,觀光署與經濟部國際貿易署合作,推出「順道觀光」補助方案,補助每人新臺幣2,000元(週五至週日1500元),旨在鼓勵旅客將商務與休閒旅遊結合,減少來回的交通次數,實踐減碳、邁向淨零的具體行動。
台灣積極推動國際旅客「一程多站」,搶攻轉機客,如爭取從美國飛往菲律賓或澳洲飛往日本的途中,選擇在台停留,不僅為台灣觀光增添助力,也符合全球永續旅遊的趨勢。同時提供多種優惠措施來吸引外國旅客,例如推動Taiwan PASS高鐵版、高鐵中南部單程票2人同行1人免費活動,吸引北客南訪旅遊;對國內旅客也另有交通優惠,如花蓮的滿額送票活動,進一步鼓勵大眾使用公共交通。
此外,觀光署也強化鐵馬道的建設,倡導更多健行和自行車活動,並推動台鐵和高鐵的雙鐵合作。周永暉期望這些基礎設施能與更優質的綠色旅宿合作,例如高鐵假期、台鐵假期等專案,攜手當地具有環保意識的旅宿業者共同推出減碳旅遊產品。
「臺灣騎跡-全國自行車單一總入口網」提供自行車環島路網與16條多元特色路線,還有完整的騎乘及服務資訊。
圖為「世界唯一」橫跨兩個板塊、長約10公里的花蓮玉富自行車道。
導入科技強項,推助觀光業的數位創新
科技是推動永續觀光的重要利器。周永暉認為,永續觀光的落實不僅是環境保護,更關乎如何借助科技之力優化遊客體驗。例如透過數位科技讓遊客可提前獲知交通狀況,有助於更靈活地調整行程,也有效減少時間浪費與能源消耗;公共運輸系統可做為節能減碳的一種方式,更是交通部實現永續運輸與觀光目標的重要手段,目前正在推動的智慧公車,透過APP就可即時獲知行車狀況,有助於遊客更貼近需求地規劃行程。
又如假日經常人滿為患的遊樂區,數據顯示遊客平均等待時間長達58分鐘,但其心理可接受的時間僅28分鐘,觀光署正利用數位技術,開發可提供即時資訊的工具,幫助遊客更順暢地安排行程,提升旅遊品質。
數位化與AI人工智慧的結合,也為旅遊體驗帶來新的可能性。隨著AI技術日漸成熟,智慧型導覽系統、即時影像監控等新型技術,不僅提供遊客更便捷、更具互動性的體驗,面對天氣變化或其他突發情況時,提供即時資訊,有助於提升旅遊安全性。科技的應用不限於行銷推廣,更在於加強景區的安全管理,讓遊客在享受旅遊時,能夠得到更全面的保障。
觀光署長周永暉:永續觀光借助科技之力,優化旅客的體驗。
順應「智慧觀光」國際潮流,觀光署推動東北角、北海岸、日月潭、阿里山、東部海岸及澎湖等6處示範國家智慧景區。
圖為國際魅力景區之一的大野柳皇冠海岸,設有AI導覽的野柳女王頭。
旅遊美食也永續,台灣摘米其林6綠星
美食也是旅遊重要的一環,2023年台灣有6家餐廳獲得「米其林綠星」,其意在鼓勵餐廳與注重永續的生產者與供應商合作,使用在地食材並減少浪費。米其林綠星的推出,不僅強調飲食文化中的永續性,更讓餐飲業在環保與經濟發展間找到平衡。
「不浪費食物這件事本身就是永續觀光的重要課題」,周永暉指出,這也正是2024年6月在APEC觀光部長會議上所倡議的重點,永續概念涉及多個層面,環環相扣,包括從飲食到美食的各個領域。
台灣以美食著稱,發展出許多獨特的食物和飲品,例如剉冰,對東南亞遊客很具吸引力。另外,台灣茶在國際上已有相當的知名度,而台灣的咖啡也在全球比賽中表現出色,曾獲得第4名、第7名和第8名等佳績,雖然產量不及其他咖啡生產大國,但台灣的咖啡以品質著稱。他舉例今年6-8月辦理的「台灣仲夏節-觀光暑‧樂遊趣」,即推出以茶、咖啡和剉冰為主題的系列觀光活動,另在眾多遊客搭車轉乘的台北車站,展示茶葉的多元使用方式,以「茶薰六感」創新體驗,介紹包括觸覺、視覺、嗅覺、味覺、聽覺和意覺體驗,甚至開發了與茶相關的文創商品。
日月潭Come!BikeDay花火音樂嘉年華,感受秋季的美景。
主題式旅遊正夯
旅遊的趨勢正在改變,主題式旅遊正夯,例如日本20-30歲的女性追逐花火節。同樣的,米其林二星、三星的餐廳在全球如此受到重視,就是因為人們為了這些米其林評鑑餐廳而旅行,「旅人不再只是關注旅遊地點,而是轉向追求特定主題,我們必須抓住這個契機」。
以工作忙碌的科技族群來說,大致可分為2類旅人,一類是喜歡慢活的慢遊者,期望能享受悠閒的假期,例如擁有山海與許多美術館、博物館的台東,適合科技人來放鬆和探索;另一類是喜歡運動和休閒的科技人,希望能參加一些有趣的活動,如特色馬拉松,觀光署希望設計具有特色的馬拉松賽事,結合一些重要景點,如澎湖菊島馬拉松、萬金石馬拉松等,吸引運動休閒科技人參加。
觀光署趁此風潮設計更多樣的主題旅遊,如一些水上或水下活動,以及生態旅遊,例如鈔票上的梅花鹿、帝雉和櫻花鉤吻鮭,分別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觀光署近期便在梨山重新打造一個以櫻花鉤吻鮭為主題的圓環,創造一個適合拍照打卡的景點,希望藉由這種結合地理與人文的作法,吸引對生態有興趣的科技人。
又如為了保護綠蠵龜和紫斑蝶,設置了專門的通道和避開區域,確保紫斑蝶能夠安全過冬和北返,可將此設計成生態旅遊,這些都是在國際上獲得認可的永續觀光典範。此外,周永暉透露已爭取到2025年世界賞鳥博覽會在台中舉辦,屆時將可望吸引國內外的賞鳥人士來台參與,並安排一趟結合MICE的生態旅遊。
他細數坐擁五大山脈的台灣生態勝景,其中海拔最低的阿里山山脈,亦發展出許多特色,例如茶葉和咖啡,都已成為旅遊的重要特色,以及被譽為「亞洲大峽谷」的太魯閣等,均有很多天然資源可發展生態主題旅遊。
阿里山頂湖步道的地衣茶席,飲一口茶,與山林對話。
倡議之後的積極行動,永續措施的正在進行式
「沒有倡議,就沒有行動;只有倡議而沒有行動,最終只會淪為空談」,周永暉談到台灣在發展永續觀光的道路上,正透過法規、基礎建設與科技的結合,展現出推動的決心。觀光署近來積極修訂《發展觀光條例》,強化法源依據,涉及其他部會的權責事項,相關部會也會協力配合。
近年來經過宣導,許多旅館已不再提供一次性用品,如塑膠牙刷、刮鬍刀,以減少塑膠的使用,預估1年將可減少約2,100公噸的備品,相當於1年可減碳2,500公噸,這些措施正逐步落實在民眾的旅遊體驗中。環保署亦公告「一次用旅宿用品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將自明年(2025)1月1日起生效並附帶罰則,更加落實環保行動。
為降低衝擊及因應部分景點面臨「過度旅遊」課題,觀光署積極於觀光發展與居民生活品質之間找到平衡點,他以小琉球為例,正在打造成低碳旅遊島嶼,需要很多配套措施的支持,例如為保育綠蠵龜,訂立了相關的規範與罰則;又如「海灘貨幣」計畫,讓遊客在旅遊時參與環保,透過撿拾海灘上的塑膠垃圾兌換海灘貨幣,將可在當地商家消費折扣,讓旅遊和環保結合。海灘貨幣的背後,是藝術家利用海灘上的玻璃等素材製作成的藝術品。
此外,對小琉球的生態旅遊亦開始實施旅遊承載量的管控,並自2024年7月1日起於3處潮間,收取每人60元的海洋保育費,以確保島嶼的旅遊資源不會被過度開發。
小琉球是台灣離島中唯一的珊瑚礁島,日前已開始針對生態保護區實施旅客總量管制,並收取海洋保育費。
推展疫後旅遊新風潮
展望未來,觀光署將擴大國內外客源,加強口碑行銷,已規劃在更多地區設立台灣觀光服務分處,提供更即時且豐富之來台旅遊諮詢,彌補海外辦事處不足之缺口,並且多參與國際旅展,推動B2B的交流,有助於海外市場對台灣的了解;利用戶外廣告、社群媒體和有限預算進行國際行銷等,都是推廣台灣的策略。周永暉透露,預計從2024年到2028年將逐年增加國際行銷預算,總額增至20億元,擴大辦理各項行銷策略及強化引客效應,力拼國際旅客來台,逐步推動台灣兆元產業。
在國內旅遊方面,自由行占國內旅遊的90%,觀光署透過種種措施提升旅遊品質,並提供更多優惠與便利措施。同時,將加大投注資源發展部落旅遊、生態旅遊和休閒運動旅遊等主題式旅遊,發展後疫情時代的旅遊新風潮。
「旅遊不僅是休閒活動,更能成為改變的力量」,致力推動台灣觀光雙軸轉型的周永暉深深期許。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24年秋季號 243期
採訪/林芝華 文/許佩玟 圖/黃國倉攝、交通部觀光署提供
延伸閱讀
【潮永續】全球潮永續,台灣如何拚綠色轉型?
【潮永續】「優油‧減碳‧潔能」三支箭 中油如何綠色轉型、前瞻部署?
【潮永續】工程界的ESG模範生,中鼎集團以核心本業為地球永續把關
【潮永續】改善產銷失衡、保障農民之念,全聯為農業造再生五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