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國家發展委員會於2020年8月的「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20至2070年)」資料中顯示, 我國已於1993年成為「高齡化社會」,2018年轉為「高齡社會」,推估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當越活越老時,我們的生涯目標該如何重新調整,才能一步步邁向「健康老」?

 

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的台灣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7%以上即為「高齡化社會」,達14%以上為「高齡社會」,達20%以上則為「超高齡社會」。

 

統計數據顯示,台灣即將提早步入「超高齡社會」。銀髮海嘯襲來,老年人口年齡結構快速高齡化,2020年超高齡(85歲以上)的人口占老年人口10.7%,推估2070年迅速增長至27.4%。

 

面對快速老化的人口比例,人口結構失衡之下,相對產生的扶養照顧問題也快速相應發生。於此同時,中央政府為了解決人口老化所衍生出的社會問題,積極與各縣市政府及相關單位,陸續修訂並大力推動長期照顧相關法規及政策。但看著自己也不斷變老的事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也要正視「健康」這個本質。

 

從預防醫學的角度,預防勝於治療,上醫醫未病。雖然老化是無法預防的,但重視健康,預防慢性或重大疾病發生,延緩失能,努力於延長「健康壽命」,縮短不健康需仰賴他人照顧之年數,才是根本解決之道,也是快樂人生的本質。

 

長壽新定義:延「長」健康「壽」命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健康壽命」意即:一個人在健康、沒有重大疾病的狀態下,並且擁有正常社會及日常生活功能的時間。舉例以下兩種情境來說明就會很清楚了。

 

一位王老太太,72歲女性,每天早晨帶孫子去上學,接著去公園跳舞、中午買菜回家自己下廚、下午跟朋友到活動中心唱歌,晚上跟家人一起吃飯、看電視。

 

另一位郭老太太,70歲女性,在過去15年內發生一次跌倒和二次中風,目前是住宿式長照機構的住民,除了每天一小時的復健之外,其他時間幾乎都在床上度過,每隔兩小時被照顧服務員翻一次身,一天六餐依賴從鼻胃管灌食,插著尿管並包尿布。

 

由上述的情境,雖然非常兩極,但在目前生活周遭是不斷上演的。王老太太比郭老太太年長2歲,但二者的生活品質卻是天差地遠,另一方面,以郭老太太的需照顧狀況,家人的經濟負擔也相對增加!

 

所以追求長命百歲的長壽,是必須建立在活的幸福、自由,不為疾病所困,有健康的壽命才有意義。

「健康老」範例一:老師帶領做毛巾操,教導疫情期間,如何在居家也能增強肌力,達到延緩失能。

 

疾病壓縮理論

該理論於1980年代,由史丹佛醫學院(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學者弗萊斯(James Fries)提出,主張只要設法延後重大疾病發生的年齡,如此便能大幅減少臨終照護的壓力。換句話說,只要能成功把「失能、患病」在生命中的佔比壓縮,就能減少晚年時被疾病拖累的痛苦。

 

長照機構裡臥床的住民,生活起居食衣住行皆須仰賴他人照料,儘管在健康時,非常努力獲得了事業的成就,一旦倒下,皆立馬成為過去。「怕病不怕死」成為現代人深藏內心最大的恐懼,而這也是許多長者的恐懼。

 

長壽是人類共同追求的目標,但在壽命延長的同時,倘若不健康生存年數也隨之增加,長壽可能不再是祝福,而是噩夢。

 

隨著醫療進步,國人平均壽命也屢創新高,最新統計2020年已達81.3歲,其中女性平均壽命更達84.7歲。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國人在越來越長壽的同時,人生最後一哩路受限於失能、臥床、嚴重慢性病等因素,生活無法自理、需他人照顧的不健康年數也持續攀升!

「健康老」範例二:靜態文創課程,活化樂齡同學們的的手、眼協調,訓練手部小肌肉。

 

改寫生涯規劃,目標「健康老」

目標想要財富自由,我們常常會訂下職涯或是理財規劃,努力讓自己一步步達到目標;相同的,若是我們改寫生涯規劃,目標訂為「健康老」,延緩老化的失能,降低重大疾病發生機率,便能成功延後老化帶來的問題。

 

改變生活型態是規劃的重點,重新來審視人生的規劃,用更健康的方式過活,注意飲食、勤於運動,讓慢性病更晚來敲門,身體也會更晚失能,一步步邁向「健康老」。

 

「拉長健康的時間,增加健康壽命」,享受樂齡的幸福,便能快樂而忘齡!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21年11.12月號 233  文、圖/高雲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