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醫產業無論是研發還是市場,都必須放眼世界,當前全球前20大醫療器材廠商,14家來自美國,據工研院產科國際所之資料,自2016年起連續3年蟬聯全球醫材龍頭之第一大領導廠商Medtronic,2018年的營業額超過299億美元,獲利非常可觀!台灣的生醫公司能否站上國際舞台?這次疫情讓台灣優異的醫療水準獲得了全球的掌聲,如何化為實質的商機?新興的苡樂UNC創新平台,為台灣找到打進醫療世界盃的解方!


1990年代預見醫材趨勢與創業

美國是當前全球最大的醫療器材單一市場,其開放的環境及完整的法規制度,不但匯聚許多創新科技與人才,許多醫材創新技術也源出美國,造就了美國廠商在諸多醫材領域占據全球的領導地位。

苡樂集團創辦人洪一平指出,從美國市場透析全球的醫材趨勢,主要聚焦在高階醫學影像、骨科與植入醫材、微創手術醫材、侵入式心血管醫材、眼科與腎臟治療醫材等領域,其中醫療耗材的用量大,而台灣的醫材幾乎都仰賴進口。

洪一平早年從代理醫材業務起家,在做先進醫材的教育推廣時,看見了微創手術的趨勢,以及當時重複消毒使用的醫材易造成術後感染,拋棄式醫材將成未來的主流,於1990年成立尚弋公司,進口、代理先進醫學儀器及耗材,2004年創立常廣,鎖定微創手術之相關手術器械及耗材,在國內製造,打出自有品牌,行銷全球,成為台灣最具規模的微創手術器械製造廠,從研發、製造到銷售,創造高獲利。

從代理醫材業務起家的苡樂集團創辦人洪一平,擁有連續創業成功的經驗,充分運用台灣的優勢,也清楚看見台灣的問題。


盤點台灣的優勢與問題

洪一平從醫材連續創業成功的經驗,充分運用台灣的優勢,也清楚看見台灣的問題。優勢面,擁有機械、塑膠等傳統產業的硬實力,具國際競爭力的半導體、電子、資通訊等科技產業,為國內醫材產業提供了發展的沃土;橫掃全球的新冠疫情,讓台灣的醫療水準、優秀的醫療人才等,進入國際的視野,也成為加分的養料。

既然擁有這些優勢,台灣醫材產業尚未起飛,原因何在?「台灣不是沒有(醫材)技術,而是不知用來做什麼?」洪一平發現一項常見且關鍵的問題,國內缺乏題目來創新,只要給出方向,台灣的工程師都做得出來。

此外,苡樂歸納出4個主要因素:
1. 有醫材好點子、好題材的優秀醫師,卻忙於治療,缺乏研發時間;
2.  從研發雛形到審查許可,其間需要技術、認證、產品經理等各種專業人才,加上資訊相對封閉,成本過高、資金供應不足、風險相對較高;
3. 過去缺乏醫材的成功案例,多數創投資金以資通訊產業思維來看待對生醫產業的投資,並不適合醫材新創;
4. 產品雛形到成熟產品的研發與優化,需要通路持續提供回饋,研發端與通路端每每缺乏溝通、協調與回饋機制,導致產品無法整合優化成熟。

醫材的創業門檻較其他產業高,尤其醫療法規愈趨嚴格且各國不同,產品必須取得臨床驗證後,才得以問世,若在最開始沒有完備的規劃作業,可能走許多冤枉路,燒掉大量的資金,失敗率也隨之增高,是風險相對高的產業。


組台灣隊 打世界盃

梳理出台灣醫療產業的利與弊,持有醫材連續創業成功、並打入國際市場的洪一平,與曾經任職於台灣生醫產業創新推動方案、兼具技術和創新思維的湯孝威博士共同創辦苡樂集團,建構創新醫材整合平台UNC(Unmet Need Club),鎖定較少人做、中高風險的第二、三等級醫材,對新創醫材公司進行投資與輔導。

依據創新醫材上市所需經歷的階段,建立創新醫材產品的成功方程式,以通路選題、專業分工、生根台灣、量產全球為策略,從選題、研發、法規、臨床試驗、取證、製造到通路,視新創團隊的需要予以協助與輔導,苡樂扮演加速器的角色,接續政府在人才與研究的投資,給予產業鏈上關鍵節點的助力,解決選題、研發、量產、通路的4大門檻,更接市場地氣。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針對醫材創業的高門檻,與各階段的專業,苡樂的創新平台設置生醫經理人,建立投資、經營、供應鏈與通路的整合平台,生醫經理人柯錦和博士表示,「資源共享,專業分工是這個平台的價值」。湯孝威道出苡樂UNC創新平台的企圖心,「以台灣優勢組成台灣隊,去打世界盃」,希望讓台灣成為全球醫材創新及量產基地。

科技部STB/RAISE計畫栽培之種子人才湯孝威,兼具技術和創新思維,手上拿著前一天才做出的新型超音波手術刀。


解方:醫療創新的商業模式

在醫療產業,創新非常重要,湯孝威表示,國內談創新大多落在技術面的創新,但醫療產品與其他產品最大的不同,在於「影響的是一個人的生命」,創新更重要的目的,是為解決臨床問題,減輕病患的痛苦,讓醫護人員可以更快、風險更低、操作更容易地完成手術等工作,同時也需藉由創新的商業模式進入醫療市場,發揮價值,產生獲利,才能持續支持醫療創新。

「產品的創新、研發的優化是有所本的,市場會告訴你」,也就是醫材的使用者醫生的反饋;能夠精確選題、掌握應用端的需求,就不會做出遠離市場的產品。

湯孝威以20世紀前葉德國醫生沃納.福斯曼用泌尿導管自插血管實驗,誕生心導管醫材的例子,說明優秀醫師擁有許多醫材創意,醫療臨床產生的需求反饋,對於創新研發的醫材產品具有高價值。

 

預估醫材趨勢並不難, 湯孝威點出,由通路、應用端(醫生)確認題材可行、會使用,就是趨勢。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20年5-6月號 223期 文/許佩玟 圖/黃國倉攝‧苡樂集團‧ MCM提供

 

延伸閱讀:

【後疫情】台灣生醫產業如何打進國際賽?
■【後疫情】台灣生醫產業準備好了嗎?
【後疫情】掌聲之後的新生醫時代
■【後疫情】讓台灣走進世界,讓世界看見台灣
■【後疫情】孵化生醫產業的創新者李鍾熙
■【後疫情】李鍾熙用生技翻轉醫療模式
■【後疫情】生醫產業如何打世界盃?
■【後疫情】苡樂UNC平台如何創新醫療商業模式

後疫情】台灣生醫有何優勢站上國際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