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悠遊歷史地景的人文走讀之旅中,發現許多時光迭替中美好的新悸動!

《北埔》

姜阿新洋樓 

來到北埔,在五感被老街熱鬧喧騰鼓動之前,先來老宅靜美一隅看看美建築、聽聽姜氏家族近半世紀來榮枯盛衰的感人故事。
姜阿新先生是北埔開基祖姜秀鑾的望族後代, 1940年創辦永光茶葉公司,以紅茶外銷而致富,曾出任台灣第一屆臨時省議會議員與新竹客運董事長,亦曾多元經營木業、糖廠、罐頭業。
經濟變遷永光公司於1964年倒閉,姜阿新隔年宣告破產舉家遷居台北,當時為接待外賓並做為居所的洋樓則抵押給合作金庫,後由新光集團吳東昇成立金廣福文教基金會出資維修、管理,並於2001年被新竹縣政府指定為縣定古蹟。
誓言「有一天要把大宅買回來!」的第三代,在輾轉流離半世紀後各自有成,2012年合資買回洋樓產權,獲客委會、新竹縣政府補助及姜家自籌經費辦理整修工程,目前由姜阿新教育基金會營運,接受預約購票參觀,並不定期舉辦音樂會、講座,串聯老街古蹟群致力推廣北埔文化產業與促進地方觀光發展,未來希望轉型為紀念館,以公共財方式永續保存。
姜阿新洋樓於1946年建成,仿巴洛克式西洋建築主體,院牆以北投淇哩岸石築成,並大量使用洗石子、磨石子、斬石子等日人治台時期建築風潮的「人造石塗」施工法;內部牆面穿插西方馬賽克拼貼及大理石等裝飾手法,陳設卻以烏心石木、樟木、櫸木、酸枝木以及檜木等原木的溫潤內斂,呈現東方古典優雅的語彙,每個空間皆有窗有門,天花板、窗欞、窗花處處都細膩地呈現不同的寓意圖案;古色古香的明清家具、西方古典沙發、留聲機、假壁爐等中西融合的用材與作工,彰顯出姜阿新對住宅建築內涵的考究與住宅美學的獨到眼光。

姜阿新洋樓仿巴洛克式西洋建築主體,從建築外觀即可欣賞多種高難度且精巧的泥作工法。

中西融合的住宅美學,彰顯出姜阿新對住宅建築內涵的考究。

大量原木呈現東方古典優雅的語彙。

姜阿新洋樓位於一級古蹟「金廣福公館」、「天水堂」與「慈天宮」之間,交會呈現出北埔特殊的歷史人文風景。

50年前移民加拿大的長孫女,特地將當初帶走阿公阿婆的眠床,飄洋過海運回洋樓,擺放回原本的位置。

哈客愛養生軒

到北埔一定得來體驗擂茶的樂趣,只見桌上擂缽擂棍,及茶葉、芝麻、花生、玄米等原料擺好陣仗,看似簡單卻功夫不小。
老板娘莊碧芬一邊指導DIY流程,一邊為來客講述擂茶文化來由,擂茶為客家人招待貴賓的一種茶點,相傳在三國張飛帶兵作戰之時,將士們感染瘟疫體乏無力前進,當時有一位老草醫獻上祖傳可除瘟疫的擂茶秘方,以生茶、生薑、生米共同磨成糊狀烹煮食用後,將士們迅速復原、攻克戰役,此後又稱「三生湯」的擂茶便因此流傳開來。
板娘話還都沒說完,自告奮勇開擂的幾位壯漢早已大汗淋漓、氣喘噓噓;擂即研磨之意,沒親自擂過,不知其中的累,研磨越細緻,喝起來才會滑潤順口,功夫不到家板娘是不肯將開水沖下的,因為有分組競賽,一夥人輪流換手和這鉢裡的芝麻、花生較起勁來,現場笑聲、哀叫聲四起,好不熱鬧。

親手揮汗擂的茶,喝來格外香醇濃郁。

《關西》

東安古橋

橫跨在牛欄河兩岸的東安橋,原本只是一座木造便橋,古名為「彩鳳橋」,興建於1933年(昭和8),是關西鎮內歷史最悠久的石砌五拱橋,也是台灣僅存一座糯米五拱橋。
昔日每當山洪大雨便會沖毀、中斷交通,經由地方人士合議改建後,由當地仕紳聘請日本技師設計,再雇工以人力搬運方式至錦山地區採集紋理細緻的「方解石」,交由當地知名的石匠李鎮帶隊砌築,每一塊橋石都有不同的紋路與色澤,再經過歲月洗鍊,使這座古橋更顯風華。2003年縣府在古橋旁邊另外建築一座同樣是五拱的新橋,新、舊二橋並列,美麗並列同時也舒緩交通。

貫穿關西鎮美麗的牛欄河,孕育出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榮景。

「牛欄河親水公園」,一段段高低落差的魚梯,及石砌平坦的環河步道,為居民休憩運動的日常,也是電影「我的少女時代」取景地。

渡南古道

順著老街下坡,來到渡船頭橋,我們循著先人腳步漫遊鳳山溪旁的「渡南古道」,短短600公尺的古道,原始山林樣貌綠樹蒼鬱、生態豐富,出口的長堤盡頭有棵鳳凰木,每到夏季豔紅綻放,許多年輕旅人到此拍照打卡都會標註著「關西金城武樹」呢。

渡南古道林相原始、生態豐富。

錦泰茶廠

1936年創立,早期以產製紅茶、綠茶外銷為主,後以製作日本煎茶、包種茶、烏龍茶外銷日本及利比亞、摩洛哥等國家。
老茶廠歷經八十年,三代傳承製茶工藝,廠內小型茶葉歷史博物館,收藏了許多罕見的茶文物,如用稻桿編織的客家保溫壺「茶壽」、極盛時期累積的茶獎狀、包裝罐等。
錦泰的老茶廠深具文化價值,2013年通過台灣客家委員會「Hakka TAIWAN」標章認證,受新竹縣政府指定為客家傳統文化示範景點,不僅讓旅客認識關西茶產業的人文歷史,也分享製茶、品茗的知識。

錦泰茶廠佔地上千坪,保留日治至今的製茶機具,有全台最大的炒菁機、乾燥機等。

錦泰茶廠部份轉型成觀光工廠,不只能品茗學習泡茶技巧,還能體驗DIY製作酸柑茶。

羅屋書院

清乾隆16年,羅氏先祖渡海來台,到羅碧玉公時,經濟發展漸具規模,便開始興學、建立學堂;羅屋書院為百年的客家三合院古厝,早期地方人士稱「河背大樹下新屋」,當時建書院時,耗資渡海請來大陸福建師傅及使用大陸運送過來的建材;整體三合院保存完整,出入門戶尚保留一座門樓屋脊花鳥剪粘雕飾、磚雕花窗交趾陶藝術,簷廊下棟架細緻的木刻雕塑更是工匠巧思的經典之作。
羅屋書院可客製團體預約建築導覽,並發展多元活化計劃,讓書院不侷限在建築的本體,如不定期舉辦「小鎮學旅」輕旅行及米食學堂,透過米食手作紅粄、菜包等DIY體驗活動,讓遊客親近自然與體驗客庄生活,認識百年客家三合院的文化意涵。

上南片庄稻浪無際的田園風光。

羅屋書院擁有建築、材料、泥塑、石雕等豐富的文化元素,可預約體驗客庄生活、品嘗客家美食。

米食手作是體驗客庄生活最接地氣的活動。

 

 

文/于娜麗莎       攝影/于娜麗莎、翁朝騰、章作人、周德君

 

【走讀城市光廊中的老故事-初秋竹縣微旅 (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