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對短期中國經濟增速造成重要影響,長期趨勢未變

香港2020年3月2日 /美通社/ -- 畢馬威中國發佈2020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觀察》報告(以下稱為「報告」)。報告顯示,2019年年底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我們認為本次疫情對宏觀經濟的短期影響將遠大於2003年非典,2020年第一季度經濟增速將明顯下滑。如果疫情能在2月底得到有效控制,第二季度經濟增速有望企穩並在下半年回暖,預期2020全年經濟增速5.6%。

 

為降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中國政府快速採取了一系列有力的金融、財政措施,特別是關注民生以及因疫情面臨困難的中小企業,防止企業資金鏈斷裂或出現連續經營困難。各地政府也根據當地具體情況不斷推出措施,在防治疫情的基礎上鼓勵企業加快復工復產。在更加科學防治疫情的基礎上,我們預期中國政府將加大宏觀調節力度,擴大內需、穩定外需,以保證合理經濟增速,努力實現2020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和2003年爆發的非典疫情相比,非典對當時中國宏觀經濟的影響有限,2003年全年GDP增速甚至快於2002年。但是目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形勢和2003年有很大不同:第一,現在經濟結構中消費、服務業佔比更高,而這兩個部門受疫情影響最大,恢復時間通常也較長;第二,2003年中國剛加入WTO不久,投資、出口增長勢頭迅猛,經濟處於上行週期,但目前中國經濟處於轉型升級期,下行壓力較大。中美雖然簽署了第一階段貿易協定,但外部環境依然複雜多變,存在很多不確定性;第三,本次疫情的爆發時間和傳播方式也使其比非典更難控制。春節是中國人口流動最大的時期,大量人口遷徙加速了病毒的傳播;最後,新冠病毒潛伏期較長,不易診斷。為了控制疫情二次傳播,各地採取了不同程度對人流和物流的限制,加大了復工復產的難度。

歷史經驗表明,疫情等自然災害對宏觀經濟的影響通常都是短期的,經濟常呈現出V型走勢。受災害破壞和市場情緒影響,經濟增速通常在短時間內大幅下跌,但隨著災情逐漸得到控制,市場情緒回歸平穩,之前被暫時壓抑了的消費、投資等需求會得以釋放,從而帶來經濟的反彈。中國經濟長期的發展趨勢並沒有因為一次疫情而改變。

畢馬威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康勇指出:「疫情給經濟帶來衝擊的同時,也可能會為新的商業模式提供發展機遇,甚至催生新的業態。例如,遠端辦公、遠端醫療、線上教育、電子商務、無人配送、網路遊戲等新經濟領域成為疫情中的增長亮點。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在本次疫情防治中,通過大資料和AI等高科技跟蹤人員流動,分析疫情傳播路徑、加速病毒基因測序等,也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效果。」

回顧2019年,中國經濟增速在第四季度出現一定企穩跡象,第四季度實際GDP增速6.0%,與三季度持平。2019年中國實際GDP增速6.1%,創1991年以來新低,但符合政府年初設定的6%-6.5%的預期增長目標。同時,2019年中國人均GDP突破10,000美元。在全球190多個經濟體中,僅有10個人口超過5000萬的國家實現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

國際方面,中美貿易爭端得到一定緩解,中美簽署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美方暫停原定於2019年10月15日和12月15日要加征的關稅,並將2019年9月1日生效的約1200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關稅稅率由15%降至7.5%。中方同意2020-21兩年內在2017年進口規模的基礎上增加購買20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和服務。此外,中美雙方建立了初步的評估和爭端解決機制,進行定期的溝通。儘管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的實施及效果還有待觀察,但該協議的簽署降低了不確定性,讓之前不斷升級的中美摩擦得到克制。

在政策分析部分,本期報告對2019年四季度政府發佈的重要政策和相關熱點事件進行了梳理和解讀,內容包括:證券法修訂全面推行註冊制、支持民營企業「28條」發佈、大幅放寬城市落戶政策、中國區域發展政策的重要調整、《外商投資法》及其實施條例正式施行等等。

本期報告的專題研究部分聚焦中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及影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輝煌成就,但信用缺失和誠信不足仍是當前社會經濟運行的主要問題之一。為此,中國政府近年來高度重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積極推進相關立法和行業標準制定。

2014年,國務院印發《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 2014年-2020年)》,為建立全球最大社會信用體系制定了藍圖。不斷健全的信用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制度,正在逐步完善基於信用的新型信用監管體系,提升國家對社會和經濟的現代化治理能力。本專題對中國社會信用體系的發展背景、覆蓋領域、核心框架進行了梳理和分析,並重點討論中國社會信用體系的兩個特點:強大的「互聯網+監管」系統,日趨協同的聯合獎懲機制。

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不但給我國政府監管和企業生產經營帶來了諸多改變,亦將全面影響我國市場經濟和營商環境,給企業的風險管理同時帶來機遇和挑戰。畢馬威中國風險諮詢服務主管合夥人梅放指出:「企業傳統的應激式的合規管理方法已經不能滿足政府基於社會信用的新型監管機制。企業應全面梳理所在行業及地區的社會信用法律法規、在明確期望實現的社會信用體系目標的基礎上,通過差距分析結果對現狀進行風險評估,從評級標準、獎懲機制、資訊系統、文化宣傳等方面明確信用體系藍圖的實施路徑。」

關於畢馬威中國

畢馬威在中國內地、香港和澳門營運的成員所及關聯機構統稱為「畢馬威中國」。

畢馬威中國在二十一個城市設有二十三家辦事機構,合夥人及員工約12,000名,分佈在北京、長沙、成都、重慶、佛山、福州、廣州、海口、杭州、南京、青島、上海、瀋陽、深圳、天津、武漢、廈門、西安、鄭州、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在這些辦事機構緊密合作下,畢馬威中國能夠高效和迅速地調動各方面的資源,為客戶提供高品質的服務。畢馬威是一個由專業服務成員所組成的全球網路。成員所遍佈全球147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專業人員超過219,000名,提供審計、稅務和諮詢等專業服務。畢馬威獨立成員所網路中的成員與瑞士實體 — 畢馬威國際合作組織("畢馬威國際")相關聯。畢馬威各成員所在法律上均屬獨立及分設的法人。

1992年,畢馬威在中國內地成為首家獲准中外合作開業的國際會計師事務所。2012年8月1日,畢馬威成為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中首家從中外合作制轉為特殊普通合夥的事務所。畢馬威香港的成立更早在1945年。率先打入市場的先機以及對品質的不懈追求,使我們積累了豐富的行業經驗,中國多家知名企業長期聘請畢馬威提供廣泛領域的專業服務(包括審計、稅務和諮詢),也反映了畢馬威的領導地位。

相關鏈接 :

https://home.kp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