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好或考壞攏無要無緊」~我們很難說服一個身上被貼滿戰敗標籤的孩子,告訴他學習是快樂的。
有些孩子在學習時,兩眼炯炯有神、充滿好奇,他們可以有停不下來的幹勁,也可以進入完全安靜專注的狀態在研讀,就像漫威電影裡的復仇者聯盟一樣充滿使命感。
但另有一部分孩子,比較像動物園裡的樹懶,總得三催四請後才意興闌珊地打開課本,腦袋很容易進入休眠模式。師長總得多講幾次,才勉強運轉給大人看一下。
無論師長費盡口舌告訴他學習多麼重要、自然科學多麼神奇、國語文學多麼浪漫,但孩子只是一臉不以為意,甚至翻個白眼,彷彿在回應:「所以呢?多考幾分你要給我一台iPhone嗎?」。
學習動機到底是怎麼被消磨掉的?首先要搞清楚動機怎麼出現的。大腦中的「期待及獎勵系統」分泌興奮劑「多巴胺」、「腦內啡」,它們會在性行為、吸毒、吃巧克力時被啟動,讓我們對這樣的狂喜上癮,同樣的他也讓我們在「終於寫對一題數學」、「豁然開竅」時,讓我們對「學習」的喜悅上癮。因此情緒相關的腦區,如杏仁核等,也都和動機有關。從小到大的學習經歷情緒與動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學習時若感到愉悅及自信,會讓孩子想要繼續;但恐懼、悲傷等情緒,會讓他們逃避、不想再經歷一次。
後天的學習經驗及情緒,是如何讓孩子對學習「避之唯恐不及」,使動機低落的呢?家長不妨檢視孩子的學習經驗是否如下:
孩子的努力被忽視:
勞作做得再努力,最後也是被丟進垃圾桶;雖然已經進步了,仍然達不到家長的標準。
家長過度代勞:
家長幫忙整理書包、幫忙收玩具等,孩子無法從簡單的事或短暫的挫折中培養出勝任感,更無法相信自己可以獨立完成困難的事。家長的過分保護無意間暗示了孩子自己是「不被信任」、「無能獨立解決問題」的人。
總是帶著負向情緒學習:
寫功課前總是被罵或吵架、在學校被孤立或排擠。壓力荷爾蒙可體松會影響記憶力、注意力,多巴胺減少,與恐懼有關的腦區快速連結,都可能導致孩子將負向情緒與學習連結起來,因而排斥。
只在意獎品:
無論多困難的作業都能有獎勵,而且每次都一定有很大的獎勵,孩子對獎勵的喜悅及興趣遠遠超越對學習任務的興趣,這時因為外在獎品產生的動機過於強大,會壓縮、減少孩子內在產生的學習動機的趨力。
被過度苛求:
孩子無論在學習上遇到哪種困難,無論是閱讀、計算、專注力的困難,或是無法辨識好的學習策略、無法形成讀書計畫、無法觀察自己的學習方式,家長若沒辨識出孩子的困難,只期待他好好專心、更努力讀書,長期的挫敗感也使獎勵及期待系統無法啟動,讓孩子無法體驗到學習的快樂,也無法再產生動機。
對孩子的偏見:
若問問孩子知不知道考壞的原因,回應「我太笨了」的孩子,會比回應「我沒有學好」的孩子更容易喪失動機。家長若時常對孩子傳達「你對理科沒有天賦」或是「數學天才」,都暗示著無論表現得好或不好都是一項不可能改變、命中注定的特質,也減少了努力的動機。
缺乏興趣:
若學習材料枯燥、重複、單一,對大腦而言無法持續警覺於一成不變的「習慣性刺激」,獎勵系統的運作也會下降,無法提升警覺及保持清醒的學習,孩子便會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去溫習功課,最終變成提不起勁、打瞌睡。
若家長觀察到孩子有上面幾種缺乏學習動機的警訊,該如何協助孩子呢?給予愛與支持的環境、跟孩子站在同一陣線、建立合理的期待、建立讀書規則、設立合理的學習目標、擬定短期/長期計畫、用有趣的方式或好玩的因子提升興趣及好奇、停止有關學習的爭吵、減少學習環境中的干擾物、注意孩子的情緒及睡眠狀態、設立集點-獎勵辦法⋯等。
不要忘記隨時詢問孩子的意見,並保留能彈性、開放討論的空間。若孩子真的遇到相當難改善的困難,像是閱讀書寫、計算的障礙,或是專注力困難等,父母可以主動尋求老師或是醫療專業的協助,進行完整的評估。
文章摘自_國泰醫療財團法人國泰綜合醫院-第220期國泰醫訊
文 / 賴晶瑩
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兒童發展評估暨早期療育中心臨床心理師
(Photo by Ben White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