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極端氣候的衝擊下,沸騰的地球讓各地夏天沒有最熱,只有更熱!「台灣的未來,冬季將更縮短,夏季更延長;颱風個數變少,強颱機率增,旱澇加劇;暖化造成秋冬季節空氣流動降速、擴散不易,空汙變更嚴重……」,環境部長彭啟明在8/8日的第一次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會議報告中,提出了以上的氣候警報。
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每季召開1次會議,首次會議聚焦能源討論,達成兩大共識:一是積極發展再生能源,二是政府應充分揭露各種能源選項資訊,並建立資訊平台,弭平資訊落差。下次會議則將討論綠色金融、綠領人才。
其實,為了因應氣候變遷,行政院早在27年前就成立永續發展委員會;2016年時,為了統籌規畫國家能源政策,推動能源轉型及氣候變遷因應,又成立了行政院能源減碳辦公室;今年6月更以總統府的高度,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由總統擔任召集人,政府各機關、產業、學者專家、環團等24名代表組成,另由前中研院長李遠哲、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以下簡稱TAISE)董事長簡又新2人擔任顧問,這是台灣首次由國家元首來推動氣候變遷相關議題,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2023年2月15日,我國公告實施《氣候變遷因應法》,簡稱《氣候法》,台灣成為全世界第18個宣布碳中和入法的國家。事隔一年半,碳費三子法在今年8月底終於公告,於2025年起試申報,2026年開始繳納碳費,台灣正式邁入碳定價時代。
「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不僅是環境議題,更演變為全球貿易壁壘議題」,彭啓明日前指出。全球已有75個國家或地區實施碳定價制度,歐盟於2023年10月試行國外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並訂於2026年正式實施。我國碳費參考歐盟、日、韓、新加坡等國家碳訂價制度,初期採碳費先行,透過優惠費率,鼓勵實質減量,並搭配自願減量、核發減量額度等多元機制,以大帶小擴大減量參與;至於總量管制的碳交易制度,將參考國際實施經驗,預計2027年開始研議,2028年實施。
挑戰與機遇總是並存,在全球拚永續的浪潮下,台灣是被大浪淹沒?還是乘風破浪,順應世界潮流?這不僅是公部門與企業的必修課,更是攸關你我的生存大事!
發燒的地球、發燒的永續議題,在TAISE連三年舉辦的亞太永續博覽會中,觀察到各界拚永續的熱度也在持續增溫中,以及每年展會規模擴大、參展家數創新高的各家策展內容中,更見證從政府、企業、學校到NGO永續轉型的努力與精進。
「做就對了!」這是最常聽到走在脫碳之路上的各界菁英說的一句話。向來關心氣候變遷議題的《科技生活雜誌‧新聞網》也以同樣的信念,進行本期永續專刊的規劃報導,從國際趨勢、我國政策到產業案例,專訪TAISE董事長簡又新及在國內外永續獎項屢獲肯定的中油、中鼎工程,探究淨零碳排與綠色轉型的發展路徑,同時也專訪超市龍頭全聯,分享他們的農業再生之夢,如何讓日常消費成為改變的力量。
近年興起永續旅遊,值此全球旅遊大爆發、國旅持續不振之際,觀光亦亟需轉型,特走訪首任觀光署署長周永暉,看他如何為台灣觀光擘劃轉型大計,注入永續新思維與新作法?
雖然封面故事篇幅有限,我們衷心期盼能「以公帶私、以大帶小」,捲動台灣「潮永續」!
TAISE董事長簡又新為台灣永續發展建言指路。
台灣能接軌國際,實現淨零未來?
當連連破紀錄的高溫已成常態,2030的減碳目標迫在眉睫,2050淨零排放目標留給我們的時間已然不多,「氣候變遷因應法」、碳費3子法陸續上路,落後於國際永續之路的台灣如何急起直追?曾任台灣首任環保署署長,現任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顧問、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以下簡稱TAISE)董事長簡又新在「2024亞太永續博覽會」後接受專訪,為台灣永續發展指路。
我國碳費制度正式上路
今(2024)年8/29日,「碳費收費辦法」、「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碳費徵收對象溫室氣體減量指定目標」等碳費3子法公布,宣告我國碳費制度正式上路。
與歐洲國家相比,台灣淨零排放的起步較晚。歐洲大約在2000年便開始進行相關工作,尤其2010年前後發展得非常迅速;反觀台灣,遲至2022年左右,前總統蔡英文宣布淨零排放不僅是全球的目標,也是台灣的目標之後,政府才開始積極推動相關政策,加速轉型。
TAISE董事長簡又新回顧,台灣在1997年成立「永續發展委員會」,2010年展開減碳工作,只是當時進展緩慢;蔡總統上任後,加速推動淨零轉型,2016年成立「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2023年通過4大轉型的相關法規,並公布將「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此舉讓台灣成為全球第18個將2050淨零排放目標納入法規的國家,必須落實淨零碳排,另一方面政府也著手展開徵收碳費的準備。
同年國發會提出台灣的「2050淨零排放路徑」,以及涵蓋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和社會轉型等4大轉型,以科技研發和氣候法制2大基礎,為達成淨零目標提供支持。至總統賴清德甫一上任,即在今年6月間宣布設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並親自擔任召集人,顯示政府對氣候議題的關注愈漸升高,準備動員全國資源和力量,加速推動氣候行動。
貝里斯大使Candice Augusta Pitts(左2)、瓜地馬拉外交部次長Julio Eduardo Orozco Perez(中)在「2024亞太永續博覽會」期間,出席中美洲銀行主辦的「2024台灣 x SDGs x 拉丁美洲論壇」,分析拉丁美洲面對氣候變遷和環境議題的作法。
最大的困難:認知不足 難以凝聚共識
然而,在推動相關政策過程中,最大的困難來自於大眾認知的不足及難以凝聚共識。
氣候變遷議題非常複雜且多層次,從環境保護、經濟發展到能源政策,每個層面都涉及眾多利益關係,造成不同群體的理解差異,尤其在能源議題上,無論是核能、太陽能、風能,還是傳統的化石燃料,都各有支持者和反對者。這樣的困境並非台灣獨有,全球各國在氣候變遷和能源政策上都面臨相似的挑戰。
簡又新道出台灣現況,雖然能源結構規劃目標是2025年達到50%天然氣、30%煤炭及20%再生能源,然而具體推展過程中面臨諸多阻力。台灣的能源自給率極低,幾乎完全依賴進口,然而多次民調顯示,許多台灣民眾誤以為國內自產大部分能源;核能曾是台灣主要電力來源之一,目前占比已降至6%左右,但許多民眾仍認為核能是主要能源……。他語重心長地指出,「這類錯誤的認知不僅影響民眾對政策的支持,還阻礙了有效的能源教育和討論」。
教育是改變民眾觀念的關鍵一步,對能源實際情況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在政策討論中做出理 性判斷,也才能有效推進能源政策,「這也是總統府成立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的初衷之一」。
教育是改變民眾觀念的關鍵一步。圖為各年齡民眾踴躍參與2024永續博覽會。
企業加速轉型 有賴政府的立法與制度
台灣的企業在永續議題、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的發展已有顯著進展,許多企業早在2007年便開始推動永續發展,並在國際上獲得如道瓊永續指數和標準普爾等機構的肯定。許多企業在等待政府制訂出具體法規,例如建築標準、碳排放規範、相關補助政策等,以便做出相應的調整,大步邁出永續的步伐。
簡又新提醒,「這些經濟工具(如碳費、碳稅、碳盤查)能夠透過重新檢視生產成本,促使企業投入更多資源進行減碳」。他提到,20多年前連永續發展的意識都闕如,這幾年企業、大學、醫院等出現「永續長」一職或專門負責永續事務的角色,顯示企業界在永續發展方面的積極性,往往超過了政府的推動速度。他提出建言,僅設立永續長還不夠,還需成立相關委員會或小組,協調不同部門共同推動,以確保節能減碳等具體行動有專人負責與監督,有效推動永續目標的實現。
透過碳費、碳稅、碳盤查等經濟工具,重新檢視生產成本,可促使企業投入更多資源減碳。
在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首次會議後20天,行政院長卓榮泰就宣布將在各政府單位設「永續長」一職,由各部會副首長擔任,積極推動綠色成長,企盼跟上企業腳步,共同落實2050淨零轉型目標,同時成立「公部門永續長聯盟」,促進跨單位合作。顯見政府廣納雅言,將顧問的建議聽進去並採行。
「2024年APSAA亞太暨台灣永續行動獎」雲林縣政府贏得8金10銀9銅共27項佳績,為全國各縣市最大贏家,縣長張麗善親自帶領各局處上台領獎。
為了迎頭趕上,政府在政策制定、落實和資源分配上需加快步伐,尤其應與企業和民間合作,制定更加明確的法規,例如已公告的碳費和碳交易制度,須加快細節性法規的制定,為企業創造穩定的政策環境,鼓勵他們加速發展減碳技術。
此外,極端天氣愈來愈頻繁,帶來澇旱交替發生、土石流等種種災變不容小覷,例如南台灣近來發生的幾次大淹水,讓氣候調適也變得至關重要,包括重新設計國土規劃、河川治理、防洪與防災計畫等,不僅環保單位,也涉及交通部、內政部和農業部等相關部門,都應推動應對氣候變遷的政策。例如台灣建築業的碳排放占全國的37%,需由內政部採取應對政策,以減少建築物的碳排放;農業也產生許多碳排放……各部門必須攜手合作。
政府的角色至關重要,應透過政策的引領,進行實質性改變。例如,推動政府採購綠色產品和服務,利用政府龐大預算力量來支持永續發展;又如永續旅遊,其交通運具使用永續油料……。政府應透過政策和法規引導,促使企業和社會各界攜手應對永續的挑戰。簡又新並提出,透過立法,引導民眾改變生活習慣,引領企業改變生產方式,推促淨零轉型的速度。
榮成紙業以3R環保概念進行會展規劃,用廢紙磚建造的巨型隧道相當吸睛,連續兩年獲得亞太永續博覽會「綠色設計獎 」最高級別肯定。
放眼全球的永續發展
全球減碳目標以2005年為基準年,聯合國設定全球減碳目標為2030年較2005年減少42-43%的碳排放量,美國則設定50-52%的減碳目標,歐盟55%,英國甚至高達68%。
以英國為例,早在2010年,保守黨上台後便大力推動減碳政策,進展迅速,由中央政府帶頭進行節能減碳,並在第1年內取得顯著成果,僅第2年便實現了13.6%的減碳率,如今英國已關閉許多火力發電廠,成為全球風能使用預算最高的國家之一,這讓英國在2030年前實現減碳68%目標的可能性大幅提高。
歐盟同樣行動迅速,然而,快速推動減碳的同時也產生碳洩漏的問題,許多工廠為避免高額碳稅而將生產轉移到國外。為了應對這種情況,歐盟推出了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對進口產品計算其碳排放,進一步阻止碳洩漏現象,也才能確保公平競爭。全球許多國家都在加速應對氣候變遷。
相比之下,台灣的減碳目標明顯落後,2005年排碳量為290.5百萬公噸,第一期2020年目標減2%、第二期2025年減10%,2030年減24%,然而實際上至今才減少1-2%!
環境部長彭啓明在舉辦第3屆的「2024亞太永續博覽會」中,重申啟動第2次能源轉型、推動數位與綠色的
產業雙軸轉型、形塑淨零永續綠生活、政府作低碳轉型後盾及公正轉型等「淨零轉型5大策略」。
借鏡國外,避免轉型失控
落後國際的台灣正急起直追,然而簡又新指出,真正困難的是那些「看不見的」東西,如組織架構、法律制度,影響成本、生產及節能減碳的實行。台灣要在短時間內完善相關政策、法律很困難,可借鑑國外的經驗,從氣候立法開始,設計出合理的碳費、碳稅機制。
再則,政府雖然希望加快推動政策的腳步,卻又不能轉型過快,以免對產業和民生造成過大衝擊,必須兼顧「公正轉型」,即在推動轉型的同時,幫助受影響的產業和群體。推動這些政策時,不能僅著眼於碳費或碳稅,還要考慮碳邊境調整機制,這樣才能避免國內產業被廉價進口產品打垮。
各國駐台使節共襄盛舉,參加台灣永續盛會。
永續先行者的引領與觀察
TAISE於2007年即投入推動永續發展,並整合永續發展議題,舉辦各種論壇與競賽活動,鼓勵政府、企業、學校、健康醫療機構、NGO與社會大眾共同參與推動。
以「台灣企業永續獎」為例,簡又新觀察到過去參賽的企業數量雖不多,但以去年累計參賽的700多家企業和機構為例,其總營業額達新台幣32兆元,這些企業在推動永續發展上發揮了重要作用。TAISE留意到各產業對永續發展的關注,推出多個新獎項,例如有鑑於建築業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來源,為積極尋找解決方案,新增「台灣建築永續獎」。
他也道出對「亞太永續博覽會」的觀察。第1屆時,許多廠商仍以銷售為主,到了今年第3屆,廠商更著重經驗與理念的分享,並且在展出形式上有了明顯提升,例如榮成企業展示如何利用廢紙進行回收以及再利用。不僅企業在進步,參觀者的人數與質量也逐年提升,從首屆的2萬人增至今年3萬5千人,並從早期多是走馬看花的參觀者,到現在出現更深入與廠商交流、提出專業問題,甚至引起廠商內部討論的參觀者。這反映了社會大眾對永續議題的認知逐漸加深。
參加「永續人才趨勢論壇」的人潮爆滿,可見台灣綠領人才需求若渴。
在國際鏈結方面,今年有來自日本、新加坡、香港、泰國、柬埔寨等12個國家地區的廠商參加,比往年增長。他表示,「我們辦展的初衷是希望台灣能走向世界,也希望世界能走進台灣」,讓台灣的永續發展與世界接軌。因此,除了歡迎外國廠商參展,也舉辦多場國際研討會,邀請來自不同國家的專家分享經驗。
未來展會將繼續擴大規模,並進一步加強跨領域的合作,希望促成政府、企業、NGO及大學等不同領域之間的深度交流,打造一個能夠實現合作、促成永續發展的生態系統。他道出期待,未來能有更多企業加入永續行列,共同推動台灣的永續轉型,並且讓台灣在國際舞台上有更多的影響力。
他也透露新成立的「 台灣氣候與健康聯盟」,由醫院、藥廠、醫療體系的專家及教授們組成,致力於減碳和廢棄物回收等永續工作,以引進更多社會資源,讓各行業能夠合作推動永續發展,不必完全依賴政府的指引,期盼推促更多企業及機構積極行動。此外,還舉辦「2024台灣健康永續X永續金融論壇」,邀請醫院、銀行和技術專家參與並促進合作,例如媒合銀行提供金融支持,幫助醫院分期進行節能減碳的改造,以節省大量能源成本,諸如此類的資源整合,促進各產業的永續轉型。
衛福部次長林靜儀(中)參觀「2024亞太永續博覽會」醫院展區。
永續發展的挑戰 與先行者的鼓勵
簡又新指出當前在推動永續發展的過程中,面臨一個很大的難題——相關人才的不足,因此加速人才的培訓也是政府和企業的當務之急。
目前,台灣已經簽署了多項國際協定,推促政府積極應對氣候變遷,減少碳排放,以及推動再生能源的發展。要達成永續發展目標,走向淨零的未來,有賴政府政策和法規的制定、民眾的觀念的轉變與企業的技術創新相輔相成。
儘管過去台灣在淨零減碳方面的進展較為緩慢,簡又新以國內30年前就開始推動的垃圾回收體系之成功,鼓勵各界儘早行動,同樣能在節能減碳和永續發展上取得顯著的進步。
台北101響應永續博覽會,於展會前一晚點燈,共襄盛舉。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24年秋季號 243期
採訪/林芝華 文/編輯部、許佩玟 圖/黃國倉攝、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延伸閱讀
【潮永續】讓旅行成為改變的力量,台灣觀光雙軸轉型ING
【潮永續】「優油‧減碳‧潔能」三支箭 中油如何綠色轉型、前瞻部署?
【潮永續】工程界的ESG模範生,中鼎集團以核心本業為地球永續把關
【潮永續】改善產銷失衡、保障農民之念,全聯為農業造再生五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