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戲天王「小明明」跌倒驟逝、台泥董座「辜成允」跌落樓梯,頭部重創致死,及台積電董座「張忠謀」在家中泳池畔跌倒面部擦傷,令人震驚之餘,也喚起國人對老人安全的重視。
經衛福部國健署調查,「跌倒」高居老人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的第二位,跌倒後輕則皮肉傷(如摔傷、瘀傷),重則可能發生骨折、內出血,或直接頭部遭受撞擊,造成顱骨骨折,急性出血壓迫腦幹,甚至可能造成死亡。因此,強化「視覺、平衡、肌力、反應」四大層面,變成現代社會生活防跌自救的重要課題。以下將其區分內在因素及外在因素兩大面向探討。
「易摔族」的內在因素?
成為易摔族的人,通常都不是單一原因所導致,乃因視覺、平衡、肌力和反應下降後,對環境改變,無法提早反應,而造成跌倒意外的發生,例如:
‧身體機能退化的老年人或尚未發育成熟的小孩。
‧身體功能有障礙者,例如:步態不穩、視力下降、容易有姿勢性低血壓、營養不良、睡眠障礙、容易頭暈、或失智者。
‧服用影響意識或活動功能藥物者,例如:降血壓藥物、輕瀉劑、利尿劑、止痛藥、鎮定劑或安眠藥。
‧肢體活動功能障礙者,例如:下肢萎縮、下肢無力或步態不穩。
‧曾有跌倒的過去病史。
‧罹患慢性疾病(如巴金森氏症、中風、糖尿病)。
「易摔族」的外在因素?
‧處於不安全的環境者:例如:燈光昏暗、活動範圍擺放障礙物、沒加裝扶手或防滑設備、地面不平或濕滑。
‧穿著不適當者,例如:鞋底無止滑功能、高跟鞋或衣褲過大者。
如何有效降低跌倒的發生率?
內在因素
‧適度的運動:維持規律性運動習慣,以增進骨骼肌肉系統的柔軟度與耐力。運動項目可包含平衡訓練、阻力運動、走路以及重心轉移的複合式運動,有助於降低跌倒的風險。
‧不服用未經醫師指示之藥物,或在病情許可下,經由醫師指示降低藥物的使用劑量。
外在因素
依國健署調查,超過半數的跌倒事故發生在家中,常見的地點是在浴廁、上下床移位或是上下樓梯時,「環境因素」的危險度取決定老年人是否有殘疾或對環境認知是否熟悉而定。
如何改善居家環境,在預防跌倒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光線要充足:在走廊或是浴廁裝置夜燈或壁燈
‧環境障礙物要清除:小朋友的玩具、門檻、雜物,若障礙物無法清除,貼上顏色鮮豔或強烈對比的膠帶(或塗油漆),有助於提醒。
‧防滑設備要增加:在浴廁或廚房地面,使用粗糙面的塑膠地磚或防滑貼條。
‧安全扶手要設計:樓梯、浴廁或常活動環境,加裝安全扶手,並擺放不積水又防滑的椅子,方便累了時坐下來休息。
‧衣著要合身:避免太長太寬的衣件,尺碼不合的鞋子、過長的褲子和鞋子應有止滑功能。
外出如何防止跌倒的發生?
此外,戶外環境的不熟悉,仍是造成跌倒的重要原因。一般到公共場所,尤其像飯店或是電影院,講求燈光美氣氛佳,光線柔和卻過昏暗,記得行動要慢,閉眼三秒適合環境;注意環境安全,行進中有無障礙物,有無防滑或扶手設施;避免手插口袋,免發生跌倒時,無法即時應變;另外,注意自身疾病是否有服用會影響意識狀況或肢體活動的藥物,以防藥物產生的 副作用,導致跌倒事件發生。
跌倒後,該如何處置?
需觀察多久呢?
跌倒後,依受傷部位的不同、有不同的處置和觀察期。一般而言,先觀察受傷者的意識狀況、嘗試溝通,切勿貿然移動或攙扶。若意識清楚,接下來檢查撞傷部位,是否有明顯變形或出血,再決定是否進一步就醫。但如果意識不清或曾經喪失意識,無法清楚溝通,肢體外觀有明顯變形出血、大面積瘀傷,活動力下降或是有明顯的神經症狀,則建議即早送醫治療。如果是頭部外傷,初期沒有急性出血,但年紀大於六十歲以上,一般後續建議觀察二週至ㄧ個月,仍有發生慢性顱內出血的機會,需多加留意。
文章摘自_國泰醫療財團法人國泰綜合醫院-第195期國泰醫訊
文 / 謝政達 汐止國泰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主任
(Photo by Tyler Lastovich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