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41年成立的臺北市立文獻館(前身為臺北市文獻委員會),今年歡度70周歲!70年來,文獻館累積超過上萬件文獻史料,特別辦理「第70臺北市立文獻館典藏特展」,精選逾百件文物,自84日至109日於西本願寺廣場樹心會館盛大展出,打造六大主題情境,開箱經典,重現不同文化激盪下的庶民生活日常。

 

臺北市立文獻館表示,本次「第70話」特展,規劃「紙上浮生」、「閑話東西」、「返景原鄉」、「和風習習」、「繪聲繪影」及「一頁臺北」六大主題,打造舊時書房、畫室、古早雜貨店、騎樓店家、電影院等懷舊情境,希望以創意而精緻的手法,帶領民眾走入充滿故事的文物宇宙。

 

其中「紙上浮生」展區,透過賣身契、承婚字、學業證明、任命狀、分業契等,呈現出生、教育、婚姻、事業到死亡的人生各階段。一紙荷蘭文書寫的「出入東印度屬地許可證」,透露出近百年前跨國交流的細節。而多張日治時期的算命單,顯見不分時代,求神問卜的風氣古今皆然。

「閑話東西」展區,則以女性居家、百工行業、公共衛生等不同空間屬性的物件,解讀清朝、日治到戰後,不同時期、不同層面的生活面貌。繡譜、粉盒、弓鞋,刻劃著舊社會女性的生活;捕蠅器、消防水槍說明了日治時期對於公共衛生與安全的重視;而一只30年代軍方野戰使用的盒裝攜帶式電話,對照今日手機的無線小巧,正是科技發展進程的最佳寫照。

 

「返景原鄉」展區為文獻館歷年保存原住民族文化技藝美學的展現。展件之一的泰雅族貝珠衣,由硨磲貝為材料,整體縫製9萬粒貝珠,耗時多年製成,推測該手藝工法已逾百年,具體展現原民工藝之美;貝珠衣不僅為泰雅族傳統社會的傳家之寶,亦於民國102年公告為臺北市一般古物,今次首度公開,猶為難得。另外一件凱達格蘭族金黃玻璃管珠項鍊,也以外來「金珠」之難能可貴,展現了過去族群間物質交換網絡的興盛。

 

書畫類也是文獻館館藏重點之一,包括池上秀畝、結城素明、勝田蕉琴…等,多位日治時期臺府展審查員與旅臺日本畫家的作品,今回在「和風習習」主題區首度展出。其中秋山春水一幅描繪舟船帆影、水岸民家的「淡水河岸」畫作,簡澹筆法繪出舊社會樸實的小鎮風情。這些畫作中的風格技法,反映了時代特質,亦為當時的臺灣美術近代化翻開了新頁。

 

踏入「繪聲繪影」展區,即可感受市井娛樂的繽紛活力。本區以戲院騎樓為場景,張貼多張館藏復刻的電影海報與本事,從1930年代的日片與洋片的百花齊放,到戰後臺語片、香港電影、臺灣新電影……潮起潮落,煽情的文案,挑動民眾的好奇,誇張視覺,映現出臺灣影業的黃金年代。壓軸的「一頁臺北」,則以白景瑞導演的《臺北之晨》拉開序幕,搭配文獻館歷年採集的老照片與繪葉書,串連起中山橋、兒童樂園、建成圓環、中華商場、臺北市立棒球場…,50年代到70年代臺灣社會風貌歷歷在目,每一幅都訴說著時代的風華。

 

「第70話」特展自即日起展出至109日,文獻館表示,透過文物開箱與故事化的策展方式,拉近民眾與文物的距離,是文獻館70周年獻給市民的禮物。展覽現場同步販售文獻館歷年得獎、深獲好評的出版品,周末搭配曬書快閃活動;此外,文獻館位於本堂展區、樹心會館C區的常設展「時光開箱館藏文物展」,展示日治時期臺灣先賢畫家精彩畫作,包括陳邦選「指畫達摩坐禪圖」、王席聘「梅蘭竹菊」等文人畫,以及日治時期工藝、生活類文物,更有深具歷史意義的北門甕城門額「巖疆鎖鑰」,引領民眾親近臺北過往常民生活文化及美學。

還想不到如何消磨暑假嗎?不妨走一趟「第70話」特展!展覽期間同步推出限量推廣品──文青風毛氈資料袋,有興趣的民眾敬請密切注意「第70話」FB粉絲專頁,查詢最新展覽訊息。

 

【展覽資訊】

展覽名稱:第70臺北市立文獻館典藏特展

展覽地點:西本願寺廣場樹心會館(臺北市萬華區中華路一段174-2號)

展覽時間:111/8/4-10/9 10:00-17:00免費入場(周一休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