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謝迺岳

摩洛哥位於非洲西北部,在地中海與大西洋的交界,與撒哈拉大沙漠為鄰,是歐洲與非洲交流的重要橋梁。摩洛哥受到上天的特別眷顧──交通便捷、物產豐富、冬暖夏涼;文化悠久、居民勤奮,是個吸引歐美人士長住與世界旅人來訪的好地方。

獅子在生物分類學上為貓科豹屬;萬獸之王的獅子不僅是草原的霸主,在亞特拉斯山脈間,「柏柏里獅

也曾經縱橫天下。在摩洛哥居住數千年的遊牧民族「柏柏爾人」與獅子和平共存,但是羅馬皇帝為了娛樂而大量捕捉,甚至在一場競技中殺死400頭雄獅,使得柏柏里獅大量滅絕。20世紀初,最後一頭野生的柏柏里獅被農民射殺,如今只能在動物園中重尋牠們的DNA

北非豹也是貓科豹屬,生活在叢林與草原的交界處;與其他非洲豹相比,牠們的毛較厚而耐寒,因此亞特拉斯山脈也是牠們的領地。北非豹以彌猴為主食,偶而會攻擊家畜家禽;由於人類耕作與放牧地域的擴張,壓縮了大型肉食動物的生存空間,使得野生北非豹也滅絕了。

家貓為貓科貓屬。貓科動物的祖先源自亞洲,1萬年前,一些小型野貓被馴養成家貓以防治蛇鼠。貓的特徵是頭大身軟、反應敏捷彈性佳,腳掌有軟墊且腳爪收放自如,利於捕捉獵物。貓的個性獨立且傲氣,行蹤飄忽又神祕;於是古埃及把貓兒神格化,阿拉伯人和柏柏爾人也愛貓如家人,摩洛哥更是貓的天堂。

巴巴里獅曾經是世界最大型的貓科動物,現在已無野生品種

摩洛哥人愛貓護貓,每個大城小鎮都可以看到貓兒慢條斯里的遊蕩、理毛、或睡午覺。在著名的藍色城市紗富彎城內,街貓都是百家養,甚至觀光客還會逗牠們玩。在菲斯老城中,一家肉舖前聚集了6隻貓,穆斯林老闆不斷地拋生牛肉片給牠們吃,吃飽的貓兒離開,又有別的貓過來,大家都過著自在的生活。

那麼,作為自由的野貓較好?還是被人豢養的家貓較為快樂呢?

與人類親近的動物中,貓的命運是最好的,因為即使人類的好友狗兒也會有人吃牠;更不用說其他的家禽家畜,可能辛勞一生,最後還是被做成罐頭。少數的例外是長得漂亮的動物,例如孔雀和鸚鵡雖然肉多,人們也捨不得把牠們入菜。

反觀其他牲畜,馬要拉車,作戰時更要面對箭雨衝鋒陷陣;驢子負重,日夜辛勞只能混口飯吃;駱駝在乾燥的荒漠中行軍,強風時甚至被剖腹供人避難;羊兒被剪毛取乳,最後連羊頭的肉都被刮下來在夜市中販賣。

如果說:這些家禽家畜注定勞苦一生,且不得善終;那麼生命的意義又是什麼?是「等待」嗎?

北非豹的體毛較厚,適合在寒冷的亞特拉斯山脈生存

生命離不開水。摩洛哥的年雨量稀少,在乾季月雨量不到2mm,在撒哈拉沙漠地區只有在極為低窪的地區才能看到少許綠意!

由於極度乾燥,使得風化作用強烈。高溫使地面滾燙,偶而降下的小雨使岩石立即崩解,小岩塊再碎裂為微細的砂粒。這些極細的砂粒容易被風吹動,風蝕的地區變成礫漠,而風力較弱的地區就堆積成巨大的砂丘。

動物在乾漠地區生存,必須找水、保水,以養活自己與後代。人們在低地挖井是可行的找水方法,在撒哈拉旅行就必須跟著水井的路線行走。預防炎熱與乾燥損耗水分,柏柏爾人把屋子半埋在地下,並用厚布包裹自己與水瓶,也能快樂過活。

植物在乾漠地區生存,就讓種子隨機飄送,或讓動物帶著種子到水源地播下。千萬顆草籽只要有一顆能發芽,族群就得以延續。人類在旱地仍舊能耕作,是依賴耐旱的植物;在摩洛哥吃蔬菜是奢侈的享受,西瓜倒是很多,尤其是每餐飯都看得到橄欖配麵包,是因為這些植物容易存活。

摩洛哥建了許多水庫,在水庫附近及流域內種植了許多橄欖樹和阿甘樹;這兩種樹籽都能榨油。摩洛哥的橄欖產量世界第五,橄欖外銷是農牧業的重要外匯來源。阿甘樹主要生產化妝用油,旅遊網站上常可見山羊上樹的噱頭,事實上若山羊吃光了樹葉,就沒有阿甘油可用了。

大多數阿拉伯國家因石油而富裕,但是摩洛哥並不產石油,雖有大量天然氣資源,也才剛開始規劃開採。廣大的乾漠地帶種不了植物、養不起牛羊,唯有綠能發電是摩洛哥的出路。在地中海沿岸,山嶺上成排矗立的風力發電機形成壯觀的美景,而沙漠中耀眼的白光,是利用日光反射至高塔的集能站。我們不能說「人定勝天」,但是用點心思與大地共存,必然「明天會更好」。

 

所以說:生命的意義,是「改變?還是「創造」?

柏柏爾住家是半穴居,可以擋熱與風,連水甕都要穿衣服防止蒸散

海峽

水是資源,也是通道。長方形的國土讓摩洛哥擁有很長的海岸線,數十個港口使得她的漁業與航業都很發達。在大西洋與地中海沿岸,無數個海灘帶來大量的弄潮人。握有直布羅陀海峽的一半控制權,摩洛哥永遠是個戰略與經濟的重鎮。

馬拉喀什的麥地那,很有特色

在地中海與大西洋交界處,海水形成了兩種顏色,並帶來了海克力士的傳說

由於歷史因素,摩洛哥在國土的東北角缺了一小塊:休達港作為西班牙領土已經有數百年,如今只有少量貨物與遊客進出的功能。而在直布羅陀海峽的西側,丹吉爾港才是世界各國客貨進出的要地,與卡薩布蘭加並稱為摩洛哥的兩大港。

羅馬統治期間,帶來了古希臘的傳說:神人海克力士往亞特拉斯山脈尋找金蘋果,路過丹吉爾時遇到強悍的對手安提爾士;結果海克力士技高一籌,完成了任務。丹吉爾有一處名勝,傳說即為海克力士住過的洞穴。

數千年來,腓尼基人、羅馬人與阿拉伯人早就通行於直布羅陀海峽,柏柏爾人也曾在海峽兩岸建立過一些國家,因此水域絕不能形成阻隔。有趣的是海峽裡的水,上層的水往地中海東流,下層較濃的鹽水往大西洋回流;二次大戰時,德軍的潛艇就曾利用這些海流偷偷進出地中海,而躲過同盟國的追蹤。

在直布羅陀海峽的另一端,摩洛哥人進出西班牙領土工作

千萬年來,海峽曾經阻擋了物種傳播,但是歐洲與非洲自古都有柏柏里獅的踪跡,應該是從埃及往以色列方向遷徒而去;海峽兩岸也都有野生橄欖樹,應該是鳥兒幫忙遞送了和平的橄欖枝吧。換句話說,海峽擋不住交流;若是有心,兩岸自成一家。

離丹吉爾新港不遠,遙望14公里遠的西班牙群山,輪船悠然通過直布羅陀海峽。崖壁上的男孩們俯瞰岸邊的泳客群,完全感受不到2,000年前羅馬帝國的進軍、500年前大航海時代的對峙、以及80年前二次世界大戰的殺伐之氣;如今只有一片祥和的微風與攜手向前的動力。

如果海峽是激發人們交流的動力,那麼大洋更能挑戰人們的雄心。伊本.白圖泰是世界公認最偉大的旅行家之一,1304年出生於丹吉爾,青壯年時走遍世界所有的伊斯蘭國家,也曾到過中國。雖然比義大利的馬可波羅稍晚,但是白圖泰的旅程紀錄較被世人接受,也是研究14世紀各國民俗的重要參考資料。

所以,生命的意義是「探索」?還是「交流」?

自古以來摩洛哥少有大型戰爭,因此許多古蹟都維護得很好。四大皇城──梅克內斯、菲斯、拉巴特、馬拉喀什的城牆都保持原貌;美麗的城門內,麥地那(老市集)依然活力旺盛,千年不變。

馬拉喀什的城牆

市集中,有全國各地的椰棗與橄欖任君試嘗,還有來自全球的飾品可殺價;清涼的柳橙汁與濃郁的羊肉湯形成絕配,說書、舞蹈、玩蛇與猴戲在每個市集都看得到。市集是消費品的集散地,然而在古老的麥地那之中,也可以是生產基地,更可能是文化與技藝的傳承重鎮。

在菲斯老城區,叮噹作響的金屬製作,師傅們一代代地把精緻的銅盤呈獻給皇帝與貴族;上百個大染缸裡強鹼刺鼻,師傅們把頂級皮革分享到全世界。馬拉喀什店中的擺設琳瑯滿目,熱心的老闆教導顧客傳統珠棋的致勝秘技;紗富彎的夜色已深,老城牆邊的傳統走唱依然吸引萬人駐足!

非斯古城是傳藝重鎮

城牆保障人們的生命安全、生活安居,於是讓文化的提升與傳承成為可能。城外阡陌縱橫、空氣清新,利於農牧發展;城內巷弄狹窄,人們交流緊密,也利於鄰里聯防。厚實的城牆有美麗的城門讓城內城外互通,城牆上開鑿了無數個小洞,則另有玄機。

如果在牆上插上木棍,豈不是讓敵人攻城更方便?所以牆上的洞或許是射擊孔,但射孔必然是內闊外窄,才利於掩蔽防護。其實在城牆上鑿洞是為了通風;牆洞外闊內窄,可讓空氣自然對流,在牆壁內側甚至可以感受到陣陣涼風!

摩洛哥的城牆大多塗成紅灰色,而城內屋宇的色彩就各有千秋。卡薩布蘭加的原意是「白房子」;紗富彎居民源於希臘,藍色的街道象徵碧海藍天;馬拉喀什的紅房子美觀大方,且有利於降溫;而位於撒哈拉邊緣的影城埃本哈杜,更是閃耀著沙漠的金光。

埃本哈杜的城牆

作為觀光大國,摩洛哥各城市嚴格規範建物的顏色,除了學校,一般家庭與商店的油彩不可太過招搖。各個城市也極力發展特色,如埃本哈杜擁有3座影城,影視工業發達,影視博物館也能吸引國際遊客;馬拉喀什的不夜市集萬頭鑽動,促進了大筆現金消費;古都菲斯令人懷舊,位於山區尤其適於避暑;藍城紗富彎更常舉辦國際會議與賽事,讓全世界都能看見她。

那麼,生命的意義是「生活」?還是「傳承」?

古都梅克內斯的郊外,一處羅馬遺跡已經屹立了2,000多年。羅馬帝國曾經輝煌,整個地中海都是她的內海;摩洛哥位於羅馬領域的西南角,面向無垠的黃砂與浩瀚的大西洋,是當時的世界邊緣。如今,梅克內斯山坡頂上的神廟已然頽圮了,殘存的石柱群像是一座座高塔,依然挺立在荒煙蔓草中,炫耀著往日的榮光。

羅馬疆域曾包括整個地中海沿岸,在摩洛哥仍有壯觀的遺跡

日換星移、潮落潮起、世代更迭。腓尼基人離去了,羅馬人被打散了,奧圖曼帝國式微了;柏柏爾人終於建立了自己的國家。現在的阿拉維王朝已有390年,而且欣欣向榮。紅底綠星的國旗飄揚在山頂與海邊,像燈塔般鞏固人民的信心。保護猶太人、開放女權、並最先承認美國獨立;政策開明的歷代君主在伊斯蘭世界少有,更如同明亮的北極星引領世界。

摩洛哥國王穆罕莫德六世受到人民的愛戴,也是令人敬仰的精神巨塔;祖父穆罕莫德五世使摩洛哥脫離歐洲列強控制、父親哈珊二世使經濟起飛,同樣使人民懷念。摩洛哥是個君主立憲國家,國家格言:「真主、國家、國王」隨處可見,人民向心力強、政局穩定,是個旅遊與投資的好地方。

95%國民信奉伊斯蘭教,因此清真寺隨處可見,而且都很壯觀。伊斯蘭教徒生活簡約,服飾單純;但是為了崇拜真主,建造清真寺時必然使用最好的建材,建築內外也都精雕細琢。位於卡薩布蘭加,非洲最大的哈珊二世清真寺,屋宇格局方正,可容10萬人做禮拜;宣禮塔約70樓高,令人仰望,是引導信眾的靈性指標。

摩洛哥清真寺的宣禮塔都是方柱形建築,在丹吉爾海濱也有方柱形的燈塔,世間罕見!燈塔引領船舶航向,讓船員心理平安;燈塔附近礁岩林立,也是垂釣的好所在;燈塔周遭風景秀美,更是情侶們談心的好去處。每座燈塔都有典故,它們觀看世間起落,更有說不盡的故事。

如同北非的所有建築物,摩洛哥的燈塔都很美麗,尤其在丹吉爾的方柱燈塔最有特色

亞特拉斯山啊,我是一頭雄獅,看顧你們的城市。我不等待與追尋、也不改變與創造;不用探索與交流、更無須生活與傳承。獅子因生命而有故事,城市因故事而有生命;故事沒有好與壞,也不用評斷;因為生命就是故事!

 

作者簡介:謝迺岳

現  任: 新竹市科學城社區大學專任講師

刊物連載: 科技生活雜誌、未來少年雜誌(台灣)、動手做報(上海市)

電視節目: 科學小原子(原民台16)、遊客家搞科學(客家台17)、TV課輔班(世界台82)

定期課程:科學小玩家(每周六上午9-12時)

報名專線:科學城社區大學 03-6663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