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創新研發 帶動二次料市場
二次料或再利用產品有賴創新技術的研發,因此每年補助10件創新及研究發展計畫,加強技術的研發與進展,並建立產官學研合作平台加速研發。以廢液晶面板為例,環保署補助工研院開發出廢液晶面板創新再利用處理技術,成功回收液晶、重金屬銦,此技術去年獲得有科技界奧斯卡獎之稱的「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肯定;另對於去除液晶後的面板玻璃,環保署與工研院更進一步合作研發奈米改質技術,期望未來能以廢面板玻璃轉化的新型材料澈底解決國內重金屬汙染的問題。
至於電子廢棄物貴金屬回收再生化部分,環保署今年結合宏碁、大同、燦坤、全國電子、統一超商、全家、愛買、家樂福等多家大型企業,辦理「電子廢棄物多元回收計畫」,目前全台共有326個回收據點,民眾可將電子廢棄物送這些大企業回收,即享有購物抵扣金、獎勵金回饋、舊換新等優惠。6月,大豐環保、綠電再生、優勝奈米、光洋應材(光洋科)、瑞大鴻、中台資源等6家民間企業合作成立「綠色電子資源再生聯盟」(Green Electronics Resources Alliance,GERA),透過專業分工方式,提升國內稀貴金屬回收效益,具體落實電子廢棄物的資源化、產業化及國際化。
環保署也加強管理二次料或再利用產品品質,規範應回收廢棄物處理應達資源回收再利用比率,以確保廢棄物處理後產出之物料可供再利用,並於補貼費率導入差別費率,以鼓勵提高資源回收再利用比率為誘因,持續提升再利用品質。
同時建立監督機制,對於回收商、處理廠,皆需符合標準才予以補貼──此措施促使業者使用更具效率的自動分選設備等,有助於技術的提升與產業的發展。藉由現場回收處理量稽核,追蹤其回收來源,定期執行會計盤點、稽核,以掌握應回收廢棄物及處理後產出物料的流向,確保再生料均能妥善再利用。透過融資、貸款優惠、補助、獎勵、補貼、汙染稅或其他經濟誘因,致力提升循環利用率從106年的16.35%至109年達到17%。
力促循環經濟 建立永續家園
台灣的資源回收有成,李應元肯定來自產業界先進技術的貢獻,同時指出需要具有經濟規模,環保產業才能健全發展,因此積極與國際接軌,產業界的技術與模式逐漸登上國際舞台。從馬來西亞於去年7月推動家用電子廢棄物回收試辦計畫,借鑑台灣經驗,即可見一斑。
環保事業無止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循環經濟」是當前兼顧經濟發展與環保的務實作法,這有賴政府、產業到消費者都願意改變目前經濟活動的型態,環保署以資源回收再利用的基礎,將成為協助經濟部發展循環經濟、推動相關政策強而有力的後盾,持續落實其中廢棄資源的循環利用一環,扶助環保相關技術與產業的推進,藉由資源再生的靜脈產業來提升以製造業為主的動脈產業的競爭力,達到「物質全循環、零廢棄」,建立永續家園的終極目標。
循環經濟的發展要能成功,除了政府完善法規與扶助措施外,產業需改變商業模式,如共享經濟或設計綠色產品,而消費者也要逐步接受轉型後的改變,例如商家不再免費提供塑膠袋或不再提供吸管。環保事業、循環經濟是國際趨勢,李應元吐露期待,未來從產品到產品,亦即新產品都是由回收物資再製而成,不再去開採新資源,別讓金山銀山在我們這一代就用光,期盼地球這艘太空船能長長久久,永續航行。
新北市順德里的村里資收站起跑。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11月號 207期 文/許佩玟 照片/黃國倉 圖表‧資料提供/環保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