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產業」是以促進人們健康、樂活為目的之產品或服務,除了大眾第一時間聯想到的醫療、照護領域之外,其實範圍擴及食衣住行育樂等面向,可以說與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都息息相關,簡而言之,健康產業最終目的是要提升人們健康,讓生活更美好。這篇我們將從居住環境密切關聯的「健康地產」,探討健康產業新趨勢。

爆發食安問題,人們開始意識到,健康應回到源頭,吃進的每一口食物都與人體健康緊密相關;爆發病毒疫情,切身之痛讓人們再度意識到,身處的環境汙染、病源無處不在,所以健康應從日日居處的環境改善,人健康就可以減輕醫療的負擔改善。

對於健康食物的關注,在食安風暴之後,吃原食、粗食、裸食等飲食觀念,以及各式各樣的健康食品雨後春筍般出現了;疫情肆虐之後,健康地產興起,又將給人們帶來什麼樣健康的啟發呢?


健康失分的環境 要耗費多少來彌補

對於維持一個健康的環境來說,與其在一個已受汙染的環境中,想方設法竭盡所能的使用各種設備去排除或緩解汙染,不如一開始就選擇一個無毒、無汙染的環境。

近代的文明發展,造成大都市、巨型都市的形成,人們往都市高度集中,都市化的居住環境,人車雜沓、車水馬龍,不但空氣汙染、水汙染、土地汙染,也造成人們身心壓力,普遍處於亞健康狀態。居住在「健康失分」的環境裡,是後天花再多金錢醫治或養生調理都很難彌補回來的;其實,只要環境對了,居住者自然就可以減少罹病的風險。

那麼,健康地產的環境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標準呢?在談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認識「藍區調查」。


藍區調查 全球長壽慢活5寶地

「藍區」(Blue Zones),又譯為「藍色慢活區」或「藍色寶地」,最早是本世紀初由比利時人口統計學家Michel Poulain和義大利醫生Gianni Pes所提出,他們發現義大利薩丁尼亞島的努奧羅區(Nuoro)百歲男性人瑞居西方國家之冠,將該區用藍筆圈點;其後國家地理研究員Dan Buettner與流行病學家、人類學家、人口統計學家、醫師、營養師等組成團隊,調查尋找其他長壽熱點,以實證研究的方式來找到人如何活得更健康、更長壽。

此調查是一個遍及全球的普查,某地區有一位100歲以上人瑞,就在攤開的世界地圖上找到該地區標註一個藍點(Blue Point),普查的結果,將全球百歲以上人瑞都以藍點標示在地圖上,發現世界地圖上有5個區域的藍點特別密集。

這5個藍區分別是日本沖繩、美國加州的洛馬林達市 、地中海岸的薩丁尼亞島 、愛琴海北邊的依卡利亞島,以及哥斯大黎加的尼柯亞半島。調查團隊發現,這5個地區不僅百歲人瑞較多,而且高齡者的平均壽命甚至比具備先進醫療水準的美國等其他區域多活10年,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比例低於美國平均值的1/6,罹患癌症的比例也低於1/5,罹患糖尿病的比例更低於平均值許多。

全球5藍區,擁有好空氣、好土地、好山水,沒有一個位在大都市裡。


世界長壽環境大解密

從5個藍區可以看見一些共通點:沒有一個藍區位在大都市裡,地理環境上都擁有好空氣、好土地、好山水。

愈來愈多的研究證實,好空氣是形成長壽聚落環境的主要因素。今日的科技能讓好水「移動」,可以「攜帶」,可以透過科技設備使用好水;但空氣仍無法移動,無法攜帶足夠供應時時呼吸所需的氧氣。以台北都會區為例,盆地的地形,將都市中產生的工商廢氣、交通廢氣、家庭廢氣都鎖在城市裡,這也是每次發布霧霾警報時,對空氣品質帶來很大的影響,沒個2、3天霧霾都難以散出去。

藍區的第2個共通點是好土地,沖繩、地中海、愛琴海等長壽生活圈周圍沒有造成空氣與水汙染的工廠或大型工商業開發計畫,也無過度耕種或過度開發造成的土壤汙染,因而保有大自然恩賜的好環境,好土壤加上好水質,栽種出健康富含營養的蔬菜水果。

當地的人們吃進當季在地無汙染、營養豐富的時令食物,健康的地力與四時節氣的變化,透過飲食將養分傳遞給人體促進新陳代謝自然循環,土地裡的養分都化為促進健康的最佳助力,人體與自然呼應共鳴,在某個層面上,也可以說是傳統文化中追求的隨順自然,造就的長壽。

反過來說,今日之所以特別強調「有機」、「自然」農法等等,源於遠離有機、不自然的栽種,許多食物來自受重金屬或農藥汙染的土地,灌溉的水分來自酸雨或汙染的廢水,長期食進人體,即使有再先進的健檢與醫療,都難挽回健康。

足夠的綠意環境,可促進健康、長壽升級。


好山好水+7好生活型態 長壽升級

藍區環境的第三要素是好山水,相對於前兩項的物質層面,好山水對應的心靈層面,全球5個藍區大多依山臨水,不是沒有原因。人們日日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舒緩神經不緊繃,慢活的步調是健康宜人的頻率。神經醫學也有相關的研究,這種心靈休息的轉變,讓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和諧互動。

與好山好水的大自然共鳴,讓人拋開壓力,找回自律神經的健康平衡。在藍區裡的長者們普遍少煩惱,少病痛,且睡眠品質好,經常維持好心情,這對健康是很大的助益。

在具備長壽條件的環境裡,長壽者的生活型態中有7項增進健康的共通行為,包括:
1. 足夠的綠意環境,以維持身體的靈活程度,並得到樂趣;
2. 當下的目標,每天有事做,讓自己期待每日醒來後的生活;
3. 找到放鬆紓壓的方法;
4. 適宜的飲食,是健康生活型態的主體,讓每一餐飲食都成為促進健康的來源;
5. 以植物為主食,豆類為蛋白質的主要來源;
6. 創造安全感的環境;
7. 相同的社交圈,相同健康價值觀的朋友相陪鼓勵一起到老。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20年9月號 226期 文/許佩玟 圖/黃國倉攝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疫後健康】抗疫推手陳建仁 前瞻疫後台灣健康產業

【疫後健康】流行傳染病的「趨吉避凶」術

【疫後健康】下一個藍區寶地,台灣?

【疫後健康】迎接2021健康地產新紀元

【房產數位轉型】卓越數位領導人彭培業 如何培育房仲新人才?

【房產數位轉型】房產最佳教練彭培業 鍛造不動產業新標竿

台灣十大趨勢影響力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