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可以說是全世界的人們待在建築物裡,最久的一年。疫情雖然使我們困在原地,但也因此學到從未有的防疫觀念與健康思維,促使醫學與科技必須更快速的進步,因應各種變化與挑戰。

想像一下,當10年後,疫情結束,而同樣住在建築物裡的我們,會需要什麼樣的服務 ? 隨著建築工藝的發達,未來有特色的高樓會更多,但在10年後,更被我們需要的建築,才是真正符合時代趨勢的產物。

綜觀台灣當代30年,哪些建築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本刊十大趨勢建築的選取標準包含三個跨度,第一是創造性:這些建築創造了什麼樣的趨勢?第二是影響力:創造出這樣的趨勢之後,對當代的台灣帶來了什麼影響?第三是在地化:運用在地化的環境優勢,透過建築創造出新的服務優勢與建築內涵,具有前瞻性的趨勢建築,優化了我們的未來生活。以下十大趨勢建築,依筆畫順序排列。

 

1. 101

攝影:梁朝安

台灣第一高樓101位在台北市信義區,樓高508公尺,地上101層、地下5層,是一座全球獨特的多節式超高層摩天大樓,興建與經營機構為台北金融大樓公司。

101曾創下世界第一高樓的紀錄,迄今仍擁有世界最高的建築露天觀景台,以及在跨年夜最大的倒數計時鐘,更是世界最高、最大的綠建築及地震帶最高的高樓建築保持者。重達660公噸用於抗風防震的阻尼器使高樓屹立不搖。101目前位居全球第12高樓,結合商場與商辦,吸引許多全球頂尖企業進駐。

攝影:Calvin Huang

台北101對於台灣的創造性在於,台灣終於擁有一個超A辦等級的商業建築。世界上對於辦公大樓的等級有明確的分級標準,台灣過去有A級商辦,有AA級商辦,但直到台北101出現,台灣的第一個超A級商辦終於出現,也成為代表台灣的地標建築。

攝影:Calvin Huang

 

2. 中鋼總部大樓

影像提供:姚仁喜 | 大元建築工場,攝影:鄭錦銘

中鋼集團總部大樓占地1.1公頃,地上29層,為高雄市前鎮區一大亮點。園區綠化面積超過四分之一,以多樣的植栽營造綠意盎然的景觀公共空間。

建築體以四個方形量體中間包夾軸心服務核所構成,建築立面以8層樓為單位,扭轉12.5度,形成動態的幾何形體。外觀鑽石切面形狀的雙層帷幕牆系統提供室內充足的自然採光與良好通風,在亞熱帶的都會氣候裡,具有阻熱、節能、降低交通噪音等優點;屋頂設有太陽光電板提供綠色發電,創新的建築樣式同時具有環保與節能效益。

影像提供:姚仁喜 | 大元建築工場,攝影:鄭錦銘

中鋼集團總部大樓剛性及美學兼具的設計不僅獲得2013美國「Architizer A+Awards」全球建築師評審及網路票選雙料冠軍,也為高雄的都市天際線帶來嶄新的視野。

影像提供:姚仁喜 | 大元建築工場,攝影:鄭錦銘

 

3. 台中之鑽

影像提供:余曉嵐建築師事務所3D示意圖

位於台中市西屯區的「台中之鑽」,為地上38層含塔尖高度達225m,深達10層樓的台中商業銀行,未來將做為該行總部大樓及旅館使用。

設計以台中的「中」字為概念,以2座分離的三角形雙塔造型組成,在中間設置垂直空間,將6個「漂浮」的透明玻璃盒子置於雙塔中間,並以透明的空中走廊連接雙塔,於14樓出挑6米游泳池,挑戰建築視覺新體驗。

影像提供:余曉嵐建築師事務所3D示意圖

台中之鑽開挖深度達34.6公尺,地下10樓,為目前台灣最多層數之地下室,落成後將成為台中市首棟高度超過200公尺的大樓。錯落式植生牆與種樹方式呈現綠意景觀,2018年榮獲法國MIPIM「未來高層建築類」首獎,以及有建築界奧斯卡獎之稱的世界建築嘉年華大獎(WAF)「未來商業綜合項目類」首獎,創下台灣接連獲國際建築雙首獎的紀錄。

影像提供:余曉嵐建築師事務所3D示意圖

 

4. 奇美博物館

影像提供 :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位於台南市仁德區,為奇美實業創辦人許文龍先生創立,是台灣館藏最豐富的私人博物館、美術館。他說:「我的博物館只有一個精神:為了大眾而存在」!

博物館以西洋美學元素構成外部造型,建物正面寬達150公尺,高42公尺,總樓地板面積1萬2千坪,建築外觀為純淨的白色,正面入口採高聳的圓頂造型,以及各面不同的希臘列柱設計。館內空間以羅馬圓形頂蓋、直挺高柱以及希臘式的三角窗打造,使得博物館呈現出藝術與造型兼具的唯美感。館前廣場以希臘神話故事來營造主題,內外呼應宛若置身歐洲古典宮殿。

影像提供 :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從建築到館藏,都引人入勝,整體呈現出古典希臘風與當代建築藝術融合的創新文化。 

 

5. 桃園國際機場第三航廈

影像來源:桃園國際機場官網3D示意圖

桃園國際機場第三航廈,計畫年服務容量4,500萬人次,樓地板面積則達640,000平方公尺,其建設規模與投入資金,為國內自十大建設以後,單一最大規模計畫。

第三航廈的設計透過國際競圖的方式選拔而出,是一座「人本智慧綠建築」,提供高效、美觀、內涵、舒適親和的觀感外,以節能減碳為重要考量,在屋頂上裝置太陽能板,設置遮陽系統、光天窗、雨水回收機制,並配備有高效的水、照明、空調系統。雙層獨立屋頂的設計,具備控制噪音量的隔音功能,並促成人工照明與自然光線的互補。

影像來源:桃園國際機場官網3D示意圖

主體工程已於2017年動工,預定分三階段完工,預計2025年啟用,期望打造世界一流的旅客航廈,創造更優質的機場服務與旅客使用經驗。

影像來源:桃園國際機場官網3D示意圖

 

6. 亞洲健康智慧園區

影像來源:亞洲健康智慧園區3D示意圖

台灣房屋集團因應高齡化趨勢發展,特選素有「長壽之鄉」美譽的新竹縣關西鎮,於都市計畫內建地(近交流道兩分鐘,交通方便),開發高達兩公頃基地的亞洲健康智慧園區,為全台首座符合世界級健康地產十大標準的度假飯店型照護宅。

園區大面積的基地,比照日本億元級健康宅規劃,結合溫泉、景觀、休閒、健康餐飲、尊榮醫學與高端照護服務,也是全台唯一,結合教學級醫院所屬專業醫護團隊,進駐健康園區直接服務的模式。園區景觀坐擁南山,享有整座山的陽光、芬多精與鮮氧,以及八萬株花卉的園藝療癒,超低密度、高綠覆的開發模式,打造六棟莊園式規劃,發展台灣第五波住宅,堪稱房仲史上健康宅最大投資案。

影像來源:亞洲健康智慧園區3D示意圖

園區建築導入智能服務設計,未來可因應時代趨勢與時俱進,園區具備最新防疫概念,不僅與台北101採用同品牌電梯,更升級為防疫電梯,採用醫學等級的空氣淨化系統,消除黴菌、病毒與異味等,號稱可在電梯內創造比森林更清新的空氣。具高端服務的防疫宅,在後疫情時代更顯重要,為台灣健康宅趨勢,寫下新的標竿!

影像來源:亞洲健康智慧園區3D示意圖

 

7. 陶朱隱園

影像來源:陶朱隱園官網3D示意圖

陶朱隱園位於台北信義區,為台灣身價最貴的豪宅,是全球少見的垂直「吸碳」森林建築,由中華工程與威京集團總部的亞太工商聯合建。這座空中別墅藝術住宅案,為亞太地區劃時代的建築工藝典範。

影像來源:陶朱隱園官網3D示意圖

地上21層、每層順時針4.5度向上旋轉的螺旋狀建築,外觀搶眼吸睛,是台灣首座「旋轉藝術品綠建築」,由法國生態建築師Vincent Callebaut設計,訴求各戶皆有日照。

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共有7部電梯,其中一部可讓跑車、救護車搭乘,住戶可將愛車直接開上樓進家門。每戶300坪以上的室內空間,以及超過50坪的陽台,再加上頂樓設有直升機停機坪,這座超級豪宅被美國《CNN》評鑑為最令人期待的新城市地標之一。

影像來源:陶朱隱園官網3D示意圖

 

8. 涵碧樓

影像提供:日月潭涵碧樓酒店

坐落南投日月潭風景區的涵碧樓,前身為先總統 蔣公的行館,鄉林集團接手這座風雲名樓,拆除 改裝,並經營成知名國際飯店。

以「極簡」、「禪風」為建築設計核心思想,由木頭、石頭、玻璃和鐵等四大建材所構成,採 「Ongoing Style」的建築形式,即使經過歲月洗禮仍不顯舊,依然充滿價值。設計另有兩個特別之處,一為在視覺上與日月潭連成一體的無邊際泳池,引領了國內休閒度假飯店風潮;另一為光影之美,透過光影、明暗、反差等表現手法,成功以燈光營造如詩意般的建築之美。

影像提供:日月潭涵碧樓酒店

涵碧樓的時代意義在於,它開創了國內奢華旅行 (Luxury Travel)的市場,房價是週邊民宿的3~5倍,儘管疫情未歇,入住率仍然高達九成以上。涵碧樓也為日月潭的好山好水創造出新的品牌形象,成為一個諸如富士山、多瑙河,代表台灣的國際級美景。

影像提供:日月潭涵碧樓酒店

 

9. 臺中國家歌劇院

影像credit:©臺中國家歌劇院

臺中國家歌劇院位於台中市西屯區七期重劃區裡的大型公有展演空間,為日本建築師伊東豊雄設計。

讓歌劇院成為一個「有機體」!伊東豊雄說:「臺中國家歌劇院,並不只是一座名為歌劇院的建築,而是整座建築就是一場歌劇。無論你身處在哪個角落,都能感受到聲音、光和空氣的流動。在這裡,你的全身都將震懾於這棟建築的絕妙磅礡。」這項世界首創「美聲涵洞」(Sound Cave)的設計概念,曾被路透社選為世界第九大新地標。

影像credit:©臺中國家歌劇院

58面高低起伏的曲牆結構,被譽為全球最難蓋的建築,四通八達的孔洞與管狀等興建難度極高的設計,加上整棟建物完全沒有樑柱支撐,鬼斧神工的建築顛覆了一般硬體的概念。大片的玻璃帷幕與無界線的空間,讓戶外環繞的綠地、流水內外融合,譜出一座城市中的花園。

影像credit:©臺中國家歌劇院

 

 

10.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影像提供: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高雄市鳳山區的衛武營為全台規模最大的文化硬體建設,擁有全球最大單一屋頂綜合劇院,共使用了2萬公噸鋼鐵,約是3座艾菲爾鐵塔的用量,而鋼骨承軸結構數量等於2個台北101。

主體建築包含4個室內表演廳院,其中音樂廳設置擁有9085支發音管的管風琴,是亞洲規模最大的管風琴,被英國衛報讚譽為「有著史詩般場景的地表最強藝文中心」。

影像提供: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音波式的流線外型與白色波浪的自由曲線,與周遭環境巧妙結合,並具穿透感與呼吸節奏,不僅有助於氣流流動,也讓民眾能四面八方、毫無阻礙的走進場館,創造了劇場與生活零距離的空間感。這座無圍欄的藝術中心,體現了當代公共建築的特色--讓藝術親近人民。

影像提供: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20年12月號229期  文/編輯部  刊頭圖:adobe stock 設計:Tin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