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的最慘受災產業非旅遊業莫屬,為協助相關產業度過難關,交通部觀光局祭出哪些措施,協助旅遊業度過疫情期間,以及國內解封後的國旅復甦活絡?在疫情過後,又將改變或形塑出什麼樣的旅遊新型態呢?


面對疫情重創旅遊業,全球各國無一倖免,我國交通部觀光局在疫情嚴峻期間,旅遊業凍結,到國內解封國旅異常活絡至今,各階段諸多布署,為旅遊相關產業撐持解困。

衛福部部長陳時中(中)、交通部部長林佳龍(右8)、財團法人台灣觀光協會會長葉菊蘭(右6)交通部觀光局局長張錫聰(右4)、
與中華民國旅行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蕭博仁(左6)共同出席防疫旅遊踩線團記者會。

 


疫情期間的紓困措施

疫情嚴峻,國內外凍結期間,為協助觀光相關產業度過難關,觀光局規劃第一階段的紓困,第二階段的復甦振興,到第三階段的升級轉型。

紓困1.0除了針對業者營運穩定的補償、融資協助之外,並趁此鋪陳產業轉型升級的準備,推出「觀光人才培訓補助方案」,補助相關人員短期專案輔導培訓費,以及業者升級與轉型的準備,期望由下而上透過補助相關團體辦理各項培訓課程。紓困2.0除了擴增1.0外,新增補貼遊樂園退團、補貼員工薪資等,以維持從業人員的就業穩定。


儲備升級與轉型的職能與能量

其中,人才培訓的部分,主要在於「產業升級與服務轉型之準備」、「數位及精準行銷」、「配合交通部觀光政策行銷推廣」及「跨區域交流」等之相關教育訓練,非但將近年大眾所關注的青創或新創議題與在地觀光結合,更因應數位潮流趨勢,將新型態的旅遊知識、行銷技能納入培訓項目,傳授數位時代的新武器,吸收新思維以開發出具創意且質優的體驗式旅遊商品。

觀光局期望透過培訓課程,在解封復甦後,從業人員能運用於工作上,從而提升專業服務品質,由下到上達到促進觀光產業升級,並與在地特色文化做結合,大幅翻轉旅遊業。

參加培訓課程的學員回饋,此次受訓時間長,能夠較有系統性的學習,從行銷、結合在地特色、旅宿業e化、消費者心理或自我提升,到語文的學習,例如英、日語基礎接待用語等,學習非常充實。



切實而前瞻的觀光產業人才培訓,將危機化為轉機,為優質的新時代旅遊產業鋪墊,可望開創「新品種」旅遊,創造旅遊新盛世。


奠基實力 讓台灣成為疫後旅遊首選

雖然國內疫情控制得當,然而當多國開始逐步放寬邊境管制,歐盟、日本等皆未將台灣列入首波開放名單,國人固然錯愕,然而台灣雖有條件地開啟邊境,目前仍未開放入境旅遊,對於台灣的國際旅遊仍造成影響,對原本主力經營國際旅遊的業者衝擊尤巨;而世界衛生組織日前發布訊息表示疫情仍加速蔓延,尚未達到高峰,邊境重啟、恢復國際旅遊之日仍遙遙難期,國際旅遊業者與從業人員怎麼辦呢?

觀光局籌備防疫踩線旅遊,在兼顧防疫與復甦旅遊的前提下,為國際安心旅遊做準備,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政策,隨時調整國際入境旅遊的推廣期程,掌握國際觀光市場脈動,來規劃國際的宣傳。

為爭取疫情之後,國際旅客入境市場的復甦和成長,觀光局將推動深度客源開發計畫,加上包機和修學旅行獎助、機票,以及各種交通運具與旅遊優惠,吸引主要客源市場的國際旅客將台灣列為疫後旅遊目的地。

交通部公布「安心旅遊國旅補助方案」 ,鼓勵大家「FUN遊台灣」。


聚焦國內旅遊大爆發

另一方面,觀光局也藉此機會將無法出國旅遊的國人目光轉向國內旅遊,過去幾個月,透過人才培訓,以及產業領袖的防疫踩線旅遊,輔導專辦出國旅遊的旅行相關業者轉投入國旅,重新設計包裝,挖掘出許多不同以往的深度、精緻行程,鼓勵業者發揮創意推出提升國民旅遊市場的旅行產品,例如「跳島郵輪安心旅遊」,使國旅品質再精進,讓民眾透過安心旅遊,感受到不輸國外的國內旅遊體驗。

國內旅遊人口與市場有限,當國際旅遊受阻,原來從事國際旅遊的業者紛紛轉向經營國旅,出境旅遊的需求轉向國內,為國旅添加許多變數,既有利,也有亂象出現。

例如,出遊交通塞爆問題,觀光局除了提醒民眾出門前可先蒐集了解各項交通疏導措施,配合各景區資訊規劃行程,掌握即時路況,彈性調整行車路線或利用大眾交通工具,避開壅塞路段及易爆滿的景區;更要求各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提前因應可能遊客爆量的情形,加強旅遊安全維護、強化景區清潔、規劃人流管制、採取景點分流措施或將行銷活動延至淡季舉辦,以疏解高峰期間人潮並帶動淡季旅遊。

在地方旅遊方面,觀光局請縣市政府可在地特色上加強行銷轄內景點或開發新興旅遊景點,推廣城市都會旅遊,吸引民眾從事深度旅遊並留宿當地,同時適時分散熱門景區旅客人潮,以達防疫自主管理及維護旅遊品質。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20年8月號 225期 

文/許佩玟 圖/黃國倉攝‧交通部觀光局提供


延伸閱讀

【疫後旅遊】疫後旅遊怎麼行?(一)

【疫後旅遊】疫後旅遊新趨勢?(三)

【疫後旅遊】旅遊業如何化生存危機為轉機?(四)

【疫後旅遊】台灣旅遊業如何締造國旅新盛世?(五)

【疫後旅遊】雄獅開啟國旅新創里程碑(六)

【疫後旅遊】旅遊業龍頭雄獅自救求生術(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