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欣聞老朋友將接任觀光首長,我立即打電話恭賀給他,並送了十個字:「觀光產業化,產業觀光化」。這句話是有感於台灣的節慶或觀光活動,通常只是消費式的文化,不然就是政治性的儀式,增加長官露面機會,強化選民印象。舉辦活動時熱熱鬧鬧,只是結束後什麼都沒留下來,缺乏策略,就不會有累積…….。
這讓我想起20年前和前文化中心主任、現任交通大學藝文中心主任洪惠冠的合作經驗,當時文建會都會巨額補助各縣市每年舉辦一場全省文藝季活動,那時洪主任會先邀請專業人士進行主題遴選,選題後就由專業工作者進行為期一年的田野調查,調查出來的文字、圖片和文物就成為該場藝文活動的內容和主體,這樣的藝文活動才有深度的內涵和廣度的意義,揚棄簡易平面式的圖板展示。
活動辦完後還沒有結束,這些田野調查的內容和活動期間的成果,就規劃成為地方博物館。所以,今天大家看到新竹市眷村博物館、玻璃工藝館、影像博物館就是這麼來的。這種一條龍的套餐思維、永續性的構思,在當時台灣是少見的新思維,就算今天也沒有看到太多的例子。
很多人以為我是眷村人,才會做眷村調查,其實我和眷村沒有什麼淵源,不曾住眷村。我會主持和參與新竹市眷村田野調查,主要是民國84年聽聞國防部提送立法院討論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事宜,最終於民國85年通過改建條例,計畫於民國90年前拆除全台880多個眷村,新竹市的眷村自然也將全面拆除。
我家住空軍四村(新竹市鐵道路的鐵道周邊),鐵道旁的揭家牛肉麵屬於空軍五村,很多好朋友都住在眷村,經常聽他們說起豐富有趣生動的眷村故事。而且在新竹平原的移民歷程中,眷村居民是近半個世紀以來,唯一經歷和見證有戰爭經驗和逃難經驗的族群,他們都是第一手的目擊者和參與者,打開一口皮箱就是一個大時代的故事,是非常有記錄價值的城市故事。
他們不像閩客籍人士是因為血緣或地緣關係集居,只因同一個部隊一起逃難來台,他們的生命和國家緊緊綁在一起,第一代眷村人的背後都刺了4個字「盡忠報國」,讓我對眷村文化和歷史產生高度興趣,徵得當時新竹市文化中心主任洪惠冠的支持,並在中華大學前身的中華工學院院長林樹協助下,帶著幾位學生對新竹市46個眷村進行全面的田野調查。而後文化中心就根據這些調查成果於民國86年舉行眷村文藝季──竹籬笆內的眷村,引起相當熱烈的回響。
至於為什麼是46個眷村?現在新竹眷村博物館卻被改為47個眷村(增加海軍新村),其實位於光復中學後面的海軍新村,早期我有納入調查,後來發現海軍新村不屬國防部列管眷村而放棄未列,後來不知是誰把海軍新村納入眷村博物館之中。什麼是眷村?做學術研究必須先定義,當時我以國防部列管的眷村作為眷村的定義,只是當時有不少早期自行圈地形成的散村(到現在還存在,例如光復交流道附近就有海南村),在東大路上還有屬於安置從大陳島撤退的義胞的「信義新村」,其實這些村子都應該要補充普查才是,因為非屬列管的眷村生活更辛苦,更有故事性,更是大社會的一部分。
首圖:Photo by Aaron Burden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