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來喜愛王安祈老師編寫的戲,每回的觀戲都會觸發許多省思。《十八羅漢圖》講述一個天真憨兒在山澗裡被淨禾女尼撿拾,隨著女尼師父學畫修復古畫長大,初入人世,只覺繁華炫目,不明人心狡詐,才入城半年,就被賣畫的大亨詭計構陷入獄15年。出獄後,與另一想為父報仇的受害者組成復仇者聯盟,仿作在山上修復的殘筆名畫《十八羅漢圖》,並請出師父下山來辨畫,要以真假名畫讓大亨身敗名裂。
淨禾女尼心疼憨兒10多年來的遭遇,應邀下山,在辨識時,透過畫了解他入獄的悲憤,到仿畫過程中坦承面對傷痛而獲得的轉化滌淨。就在觀眾以為大亨要身敗名裂、大快人心之際,淨禾女尼幾句禪語說真道假,反而讓復仇者大笑釋懷而去,而不認同丈夫作為的妻子拿出大亨未敢署名的作品,讓他的畫藝展現在眾人面前,劇情峰迴路轉,以皆大歡喜收尾。
戲裡的復仇者聯盟,讓我想起國內外的局勢現況,因時代的傷痛、歷史的情結,未能真誠面對、好好處理,因此一再被輕易撕開傷口,近來甚至激化成對立的態勢。台灣社會,如何能夠如戲般以皆大歡喜收尾,我們需要一個淨禾女尼。
《十八羅漢圖》的演出,不僅是心靈的洗滌,引發社會關懷與省思,也是一場視覺、聽覺的盛宴,演繹出20多年來國光劇團朝向京劇新美學的成功轉型。戲中的日夜輪轉,山水嬗遞,無論是山上畫室裡的一幅落地掛畫,還是城裡的賞畫、競拍會,透過光影與色彩,將出塵脫逸與繁華綺麗傳映觀眾的眼底。這樣的美,是透過科技的應用,在傳統的戲劇舞台上展現出現代的新美學。
屬於小眾的傳統戲劇也結合了科技應用,而無人不旅遊的今日,普羅大眾年年甚至周周都會來場或大或小的旅行,有足夠的消費市場支撐,想必科技的導入更是飛躍性的發展。相對於引發全球關注的太空旅行,國內的智慧化發展似乎雷聲大雨點小,透過這期的封面故事探訪國內的智慧旅遊,發現旅遊新創不乏好點子。
想起10多年前,在某個科技發表會上,聽聞要在旅遊景區遍設景點導覽介紹的QR code,當時不識物,只覺已立景點解說牌,這顆四四方方的碼太多餘,未料這方碼到了今天能夠發展成如此便捷的智慧旅遊利器。
那麼,是什麼原因旅遊新創尚未為國內產業帶來翻轉性的革新呢?又會不會其實對於旅客來說,科技導入的應用,多在於根本性需求的更快速更便捷,而傾向於「無形」,而非想像中酷炫帥的高科技展現,所以旅人無感呢?看完這期的封面故事,也許你會有自己的答案。
說到旅遊,海的那一方,在海風吹拂中可以仰見絢爛花火,低頭可嘗鮮美無比的現撈海鮮,或是到海裡和魚群共舞,還有凝練時光的舊城幽情,這個夏天,不妨跟著我們【玩食風尚】的腳步,來一趟澎湖慢旅,迎向湛藍的海天。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19年7月號 214期 文/許佩玟 圖/Free-Photos(於Pixabay)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