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是率先全國成立地方創生辦公室的縣市,截至目前,在全台各縣市中,雲林已累計爭取到11個提案通過,是全國推動地方創生最積極的縣市。從台灣鯛、古坑咖啡、小黃瓜,到以斗南火車站舊倉庫提案、鐵花窗翻轉椬梧再生……雲林縣為什麼這麼積極?

王益豐以漁業科技提出創生案,導入智慧養殖系統與生技技術,發展產業高值化。圖為王益豐為參訪的縣市團隊介紹智能魚池。
 


全國創生首案 年產量提升42倍的外銷明星「台灣鯛」

2019年,口湖鄉的台灣鯛科技股份公司獲得國發基金挹注1,000萬元,成為全台地方創生首案。那一年,也是台灣的地方創生元年。

說來台灣鯛的前身,原來是魚價低廉的吳郭魚,幾經改良,脫胎換骨,具有養殖周期短、增肉率高、易飼養又耐寒、耐鹽,肉質肥美、魚刺大且少,成為身價超過10倍的台灣鯛。

同時身兼台灣鯛科技股份公司與雲林縣口湖漁類生產合作社創辦人的王益豐,從爺爺、父親手中接過台灣鯛養殖事業,以漁業科技提出創生案,發展產業高值化,將雲林口湖鄉打造成「臺灣鯛外銷生產示範區」為目標,致力把台灣鯛推向國際市場。

他導入智慧養殖系統與生技技術,以智能魚池發展養殖場域垂直整合應用,結合「漁電共生」太陽能發電,相較於傳統漁塭,透過AI養殖暨產銷管理系統的遠端監控掌握魚池溫度,打造自動投餌系統、整合排汙/汙水處理系統、綠能管理系統,以降低人力,創造再生循環,年產量提升高達42倍,增加養殖彈性與小單位契作的可能性,並且每池節省93%的用水量,有助於改善超抽地下水。

縣府則居中協助解決業者綠能設施僅40%遮蔽,限制漁電共生效能,以及實施場域內多項土地等問題。雲林縣計畫處長李明岳透露,其實當初王益豐提案,喊出台灣鯛進軍國際,許多專家都不看好,走過低谷的台灣鯛,如今從魚獲品質、產能規模化、產品高值化到國際認證,逐步破關,如今台灣鯛成功外銷日、韓、美等國,除了知名賣場,全球速食業龍頭也找上門。

下一步將擴大台灣鯛的附加價值,例如以魚鱗開發膠原產品、機能性布料,魚皮加工皮件、人工敷料……將整條台灣鯛「物盡其用」,實現以新一代科技漁民,吸引青年返鄉、留鄉、移鄉的目標。

智能魚池結合「漁電共生」太陽能發電。 


民間業者與國發會共同投資 近10億的「科技咖啡豆」

有台灣咖啡原鄉之稱的古坑,由在地的TGC咖啡莊園、嵩岳咖啡莊園以科技導入咖啡產業,提高品質與產量,結合福智志業集團等民間業者,自主籌備8.7億元,輔導增加契作的小農及工作職缺,預計帶動約150人返鄉之計畫,獲得國發會同意投資近億元,未來亦將在古坑打造心靈生態村,帶動地方創生。

古坑的智能種植,於咖啡田間履歷管理,對小農來說,利於掌握種植過程,還可遠距教導小農種植與改善方法,生產優化;對加工端來說,咖啡履歷透明化,庫存保存有憑據,品質有保證。

TGC咖啡莊園、嵩岳咖啡莊園以科技導入咖啡產業,作為地方創生提案。

 

產銷系統架構的建立,打造6級產業化,從栽種至烘焙皆能有效監控,以SOP縮短標準品質落差,解決生產與倉儲品質的一致性、提升生豆品質與產量、收購價格提高、減少人力、增加返鄉青年就業機會等問題。打造咖啡專業示範場域,還將與荷苞酒莊、凹凸宿嬉遊等合作開發咖啡的附加價值,帶動地方觀光產業與區域發展。

古坑咖啡業者建立產銷系統架構,打造6級產業化,從栽種至烘焙皆能有效監控。


運用智能全年產出 支持返鄉青農的小黃瓜

2020年參加「創業歸故里」競賽奪冠,今年又入選農委會產銷履歷達人的水林鄉微醺農場,打造「小黃瓜溫室生產示範區」,期以工廠供貨管理概念導入溫室全面監控,建立自動栽種系統,透過手機即可遠端掌握溫室資訊,降低小黃瓜季節產出的差異,降低7成病害,相較於傳統農業栽種,每年至少增加1次的生產周期,以全年生產供貨為目標。

水林鄉微醺農場贏得2020年「創業歸故里」競賽冠軍。

 

小黃瓜品質與產量提升後的下一步,將結合小農及食品加工廠、餐廳蔬果物流商、早餐店、便當店等通路商,建立一條龍的生產供應鏈,維持小農的利潤,同時也能持續供應客戶品質穩定的貨源。

微醺農場期望藉此解決生產技術落差、缺工、通路、經濟效益等問題,建立返鄉青農的創業和就業支持系統,透過穩定的生產效益與就業機會,實現地方創生的目標。

水林鄉微醺農場運用智慧科技,透過手機即可遠端掌握溫室資訊,栽種出品質優良的小黃瓜。
 


為什麼縣府要率先成立地方創生辦公室?

前述幾個地方創生的案例,都是以農業來推展,作為農業大縣的雲林,為什麼縣府還要率先成立以農業展開的地方創生辦公室?

攤開雲林縣的幾項統計資料,觸目憂心:
•總人口數早從40年前就開始下滑,40年來人口減少11萬人。
•平均年人口負成長速度高於台灣平均值,保守預估未來30年總人口數銳減14萬人。
•2017年縣內總扶養率41.57%,已高過全台總體平均扶養率36.2%;預測2050年將急速爬升至84.3%。
•20年後老年人口>勞動力人口。
•30年後縣扶養率>120%,其中扶老率>100%。

依此態勢發展,30年後的雲林,學齡人口、勞動力人口驟減,高齡化人口及整體依賴人口大幅提升,將加劇社會負擔、老人安養及人力不足等問題,不利地方發展。

為因應如此嚴峻的人口問題,縣府對地方創生寄予厚望,期盼結合各方資源,深掘地方DNA,與縣民凝聚共識,透過協助在地企業發展,增加就業、創業機會,為地方創發新生機,進而讓年輕人回流、敢生,解決由人口及其引發的諸多困境。因此,迫不及待成立「地方創生專案辦公室」作為資源整合平台,以跨局處、跨地域、跨公私部門等方式來執行。

雲林縣政府成立全國首間「地方創生專案辦公室」。   


以智慧科技創生雲林

雲林縣的古坑、林內、口湖、四湖、台西、水林等6鄉鎮被列為地方創生優先推動地區,李明岳表示,農業是雲林的產業發展主軸,因此率先以智慧農業,展開創生的行動。

關於雲林的地方創生,同時擔任雲林縣政府計畫處下所設「地方創生專案辦公室」召集人的李明岳表示得從一個大埤鄉長的念頭轉變談起:「有沒有一種企業,不只能獲利,還可以成為地方的驕傲?」、「有沒有一種信念從善出發,也有機會創造區域的共享價值?」於是大埤的地方創生,推出新陽富禮農場以杏鮑菇和咖啡結合光電種植,計畫包括綠色循環能源的建構、地方經濟的共生體系建立、空品區的活化再利用,成為「地方創生」計畫的全國示範點。

縣府的地方創生辦公室以對在地的了解,整合公、私各部門單位的資源,以鄉鎮主要事業體為地方發展主軸,協助盤點在地資源,進而規劃出最適合在地的提案,健全當地既有的產業生態系結構,也會引進在地缺乏的資源,例如品牌的建立,同時銜接地方發展規劃。

少子化、人口老化及外移嚴重,缺乏產業人才的劣勢,成為創生事業導入智能科技的關鍵因素。前述幾項農業創生案例,成果非常亮眼。輔導創生的縣府員工透露,縣內不乏開著名車的科技農民,足見數位科技轉型帶來的經濟效益。

 

縣長張麗善不無驕傲地說,「雲林沒有農改場,都是靠農民的專精與研究精神」。

大埤的地方創生,推出新陽富禮農場以杏鮑菇和咖啡結合光電種植。


主題型地方創生─鐵花窗、風箏衝浪

全國提案通過最多的雲林縣,不僅只農業創生,還有其他類型的提案,例如口湖鄉椬梧城鎮之心人文景觀再造計畫,縣府整合口湖鄉地方創生計畫的一環,結合社區營造的參與式設計,引導在地居民凝聚出地方特色與庶民故事。

椬梧城鎮之心計畫中,邀請年輕藝術家來打造的「鐵花窗」,原來是為改善村中生活機能所附帶的景觀設計,未料反而成為地方特色。
 

計畫中邀請年輕藝術家來打造的「鐵花窗」,原來是為改善村中生活機能所附帶的景觀設計,未料反而成為地方特色,加上「小雨燕趣旅行」的規劃,讓社區在生活、生產、生態等面向整合串連,共同營造出富地方魅力的人文景點。

《小村,鐵窗,我家有故事:社區設計,翻轉椬梧再生》新書發表會。

 

此案榮獲法國NDA設計獎(NOVUM DESIGN AWARD)及美國IAA繆思設計銀獎(MUSE Design Awards)等2項國際殊榮,讓世界看見雲林,也成為公私部門齊心合作的社區營造典範。

「跟著小雨燕趣旅行」計畫名稱緣於椬梧一座60餘年的水塔有小雨燕築巢,重新拼貼馬賽克後,提升小雨燕和村民生活依存的連結感。
 

李明岳提到另一項很具地方特色的地方創生「風箏衝浪」,風頭水尾、不利農耕的四湖鄉三條崙,卻有一片風力穩定且風浪不大、屬於沙洲的平水海域,是風箏衝浪初學者絕佳的練習場地。

亞洲除菲律賓長灘島外,這樣的海域再難尋覓,因此縣府發掘當地具有的獨特天然地理優勢,於去年(2020)底成立「雲林國際風箏衝浪學校」,成為全台唯一經國際風箏衝浪組織IKO認證通過的學校,並且自去年7月開始,將風箏衝浪結合水上安全教育陸續開辦寒暑期教師研習、一般民眾甚至是高齡者體驗營,更再今年11月20、21兩日舉辦「2021雲林縣第一屆風箏衝公開賽」,賽事項目包括繞標競速及跳高表演,這也是雲林史上首場海上運動全國公開賽,透過風箏衝浪推動地方創生。

2020年底成立的「雲林國際風箏衝浪學校」,是全台唯一經國際風箏衝浪組織IKO認證通過的學校,於暑期舉辦教師研習。
「雲林縣第一屆風箏衝浪公開賽」於11/20、21日在三條崙海域舉行。


科技翻轉創生,打造國際農業小鎮

李明岳指出,雲林是全台地方創生通過案件數最多的縣市,目前口湖、古坑、土庫、麥寮、褒忠、大埤、莿桐、水林、崙背等9鄉鎮已取得國發會4.2億的補助,今年再遞送斗南、虎尾案,累積共計11案。他表示,農業是國家的根本,縣府希望用科技翻轉農業、農村的刻板印象,開創農業新世代,將雲林打造為國際農業小鎮,引領台灣的農業新潮流,成為全球農村典範。 

「雲林縣第一屆風箏衝浪公開賽」於11/20、21日在三條崙海域舉行。

 

數位轉型勢在必行,新世代的消費及其市場都有很大的變革,因此縣府也協助古坑的創樂子文化社企有限公司、海口有限公司等在地青年創育坊,連結雲林山海線的創育資源,以「品牌建構、產品履歷、數位行銷、體驗串連」作為創育坊的輔導主軸,持續提供通路、行銷、政府計畫等相關資源予返鄉或轉型的在地夥伴,落實支持青年返鄉、增加就業機會的創生目標。

雲林是全台地方創生通過案件數最多的縣市。


公私部門合力翻轉新雲林

地方創生的新提案更加多元,公私部門合作更加密切,被寄予扭轉雲林厚望的觀光小旅行也被納入計畫中。例如前述的風箏衝浪,以及光合沙拉輸出產地的故鄉-褒忠,當地結合馬鳴山宗教觀光、新湖產業觀光工廠、龍巖糖廠鐵道休閒遊憩場域、鄧麗君文化園區,增加地方產業消費機會。

2年多日子以來,超過200場的共識會議,公部門與民間合力創生的新雲林,有目共睹。也許就如台灣鯛,傳統的產業、傳統的印象,想要扭轉而不被看好,卻在有企圖、有想像、實地做的團隊努力下,將漁產品賣進了Costco、Walmart,農業立縣的雲林正在翻轉舊印象,未來可期!

縣府力挺青年發展,輔導古坑在地青年創育坊。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21年10-12月號 233期 文/許佩玟 圖/雲林縣政府提供

 

延伸閱讀

【看見雲林】張麗善如何以創新開展雲林永續藍圖?

【看見雲林】高齡雲林如何推動大健康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