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於今(27)日,以文化走讀形式辦理─街地器共創體驗成果發表,本次以清領時期漳泉械鬥的路徑為文本,跨域串連臺北市萬華與士林兩個行政區,由萬華在地帶路人施景耀老師,從泉州人的信仰中心「艋舺龍山寺」出發,手持老濟安祈福香包,行經士林漳州人的地盤「芝蘭舊街」,並走訪「士林神農宮」,再踏上百二崁,抵達芝山巖惠濟宮,隨後文化局蔡詩萍局長及芝山巖惠濟宮主委邱德旺互相致贈祈福香包及開漳聖王交趾陶,象徵漳泉和平共榮共創。

 

蔡詩萍局長表示,惠濟宮的文昌祠其實與這次臺北文化小旅行中文化點之一的「雨農閱覽室」前身有很大的關聯性,芝山岩有許多重要的文化資產,包含遺址、生態及古蹟廟宇,這裡也是全臺國小教育的發源地,教育的意義不只是傳授文化知識,更是心靈的培育。而今天的跨域走讀活動也見證及象徵族群逐漸融合的過程,為臺北共創美好的榮景。與文化團隊共創體驗工作坊品牌「街地器」

文化局自112年起推動文化小旅行,與熱門觀光景點不同,以多元文化角度使民眾更輕盈的走進臺北生活場域,並透過委由蚯蚓文化團隊,以「探索未見的臺北日常」為核心,每年踏查臺北三個行政區,打造「街地器」共創體驗工作坊品牌,強調具在地脈落的田野調查,拜訪在地工作者,邀請民眾以參與地方共創展演的深度交流形式,打開對臺北的認識,逐漸累積認知與認同。街地器至113年已完成踏查萬華、文山、南港、中山、士林、內湖等六個行政區,其中參與走讀共創學員中的「臺北人」表示,除了更認識自己的生長環境,也產生想讓環境變得更好的意識,而對於移居者,能再次找到融入異地生活的視角。走讀活動大受好評 多位鐵粉民眾連續參與6場以上

去(112)年「街地器」循著臺北水文地景觀察溪河流域的人文發展,今年則進入市民生活空間,透過12場走讀工作坊走入士林、中山與內湖,規劃「街區」、「市場」、「公園」、「山林」四個主題,邀請文史工作者、作家、藝術家與植物生態觀察家等等擔任主題帶路人,對應攝影、繪畫、聲音風景紀錄與植物面具製作等形式,整體結合實際踏查與詮釋表現的內容,並刻意選在不同的時區及空間裡慢步探索,揭露許多意料之外的臺北日常故事,像是以科學園區為主要意象的內湖竟有一條毛刷街;晴光市場週日多元共榮的移工身影;聲音風景原來可以透過圖畫與書寫捕捉;淺山樣貌原來經歷不少人為意志形塑等等,成功吸引眾多市民朋友參與,其中更有多位鐵粉民眾連續參與6場以上!

 

本次街地器共創體驗成果發表,從12月20日至12月29日於芝山巖惠濟宮展示,內容呈現今年參與共創體驗學員的作品分享,包含街區攝影、聲音影像及圖像、美食餐盤繪圖及植物面具等成果,未來「街地器」亦將繼續踏查未探索的行政區,打破旅遊路線及遊程之既定框架,搭配文化小旅行文化點,持續以探索生活日常但非比尋常的態度,串起臺北多元文化與產業地方故事的體驗路徑。另外,臺北文化小旅行遊戲地圖於即日起提供民眾免費索取,索取地點為台北偶戲館、松山文創園區、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嘉禾新村、中心新村等5處服務櫃台,並依循現場引導完成小任務,即可拿到限量插畫貼紙1張,完成全部貼紙任務還能兌換1份精美小禮,地圖及小禮數量有限贈完為止。更多臺北文化小旅行請關注臺北文化小旅行官網街地器IG設計臺北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