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日前三讀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將2050淨零排放明確入法,代表台灣正式步入淨零時代,但一般民眾對氣候變遷、能源議題及相關政策究竟有多少了解?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進行「氣候變遷與能源民意調查」已邁入第12年,在該法通過後不久的此刻公布最新的民意調查結果,格外具有參考意義。
掌握民意趨向,有利凝聚共識
面對淨零排放目標的嚴峻挑戰,環保署將在《氣候變遷因應法》通過後半年內提出相關子法,包括修正盤查登錄作業、查驗認證機構管理、碳費徵收及費率、自主減量計畫、自願減量交易機制等,相關配套措施都需要與各界研商討論、廣徵各界意見,透過民意調查當可了解民眾對相關議題的認知趨向與想法。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大使致詞時表示,此次民調內容增加了政黨傾向分析,適逢內閣規劃改組、後續將積極推動各項減緩與調適措施之際,希望透過成果發布拋磚引玉,讓政府機關、產業界、相關學者專家及社會大眾更精準掌握台灣在氣候變遷與能源的民意趨向,俾利促進對話與獲致共識。
「從台灣藍綠政治光譜中對於能源認知、氣候政策的態度差異,可以看出台灣在未來氣候治理將面臨很大挑戰,」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彭啟明表示,氣候變遷問題耗時長達10-20年以上,如何能建立跨黨派、隨科技進展的多元共融的氣候治理是一大關鍵。他也認為政府與民眾的氣候溝通非常重要,尤其要讓民眾理解氣候變遷的危機,願意去做出改變。
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執行長趙恭岳根據民調結果,對未來政策推動提出3點建議∶1. 氣候議題主流化並落實到各部門是接下來的施政重點,特別是經濟轉型及國際接軌;2. 再生能源發展是各黨派的共同路線,作為能源轉型的主軸,再輔以其他創新技術研發,各種能源組合搭配是未來趨勢;3. 強化氣候變遷及淨零轉型利害關係人政策的公眾溝通,氣候行動教育是轉型的重要關鍵。
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指出,此次調查受訪者支持政府課徵碳費者達55%、不支持者為28%,對比2021年支持者比率增加6.6%;而在政黨分布上,泛綠與泛藍之支持率也都達75%以上。可見台灣民眾已經意識到台灣作為出口經濟體與全球產業分工鏈,尤其歐盟碳關稅機制將於今年十月初步啟動,亟需建構符合國際氣候治理規範的碳定價機制。
周桂田接著談到,有45.7%受訪者支持政府因應氣候變遷調漲水電費、41.8%不支持,對比2021年支持者比率增加6.3%,而政黨背景上普遍支持率都高,唯國民黨籍者偏低。由此可知,雖然新冠肺炎造成社會經濟收入衝擊與影響,但台灣民眾已經意識到氣候變遷議題在國際上的急迫性。
「政府對於不支持者,需要加強溝通宣導,並重視脆弱群體的照顧與平衡。」周桂田建議採取漸進式的施行方式,一方面應訂定清晰的水電消耗級距水準,履行使用者付費精神,另一方面可以以碳費補貼受衝擊或低收入群體,以利我國的淨零轉型推動。
因應氣候變遷,執政首要任務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執行長顧洋指出,氣候變遷對個人生活的影響十分廣泛,因此除了災害之外(達67.6%以上),民眾也相當關切氣候變遷對個人生活相關的糧食、能源、消費、健康、就業等面向的衝擊(均達25%以上),因此6成以上民眾支持將氣候變遷相關議題(如全球暖化、減碳等)作為政黨或政治人物的重要政見。
簡又新大使總結此次民調結果,提出下列3點觀察及建議∶
一、民眾仍關注氣候變遷,但與往年相較,關心氣候變遷議題者比例下降
民眾目前對於氣候變遷的感受及關心程度仍高,但在關心氣候變遷的程度問項結果顯示,關心的受訪者已連續兩年下降,需要特別注意。
建議:推動淨零過程中,民眾的參與非常重要,不可忽視。
二、民眾支持因應氣候變遷相關政見,惟對於我國能源結構、碳排放認知及國際情勢了解有限
此次調查加入對於關注氣候變遷的政黨及政治人物支持度,調查結果顯示有61.9%民眾表示支持此類型政見。
此次調查僅有5.5%受訪民眾正確回覆我國主要發電方式是燃氣;聽過「淨零碳排」、「碳中和」兩項重要能源政策的民眾比例有35.3%;知道各國推動淨零政策是以2050年氣溫升幅不應超越工業革命前攝氏1.5度的比例仍低,僅有7.9%民眾正確回答。
建議:所有候選人及政治人物未來對於氣候變遷的議題不應迴避,且應加強探討。無論藍、綠或其他政黨皆應持續努力且應有明確方向的氣候政策。
三、因應氣候變遷,民眾普遍認為應更有作為
對於問及政府及企業因應氣候變遷的作為是否足夠,分別只有10.7%及9.1%民眾認為足夠,可以發現多數民眾認為政府及企業目前對於因應氣候變遷的政策及相關行動仍不足,且情況比去年更為嚴重。
建議:多數民眾支持發展再生能源,如何凝聚共識、制定符合淨零排放中長期目標的氣候變遷因應政策,是執政者的首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