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人才荒 2022育才永續行不行?
前面數刊,分從不同面向看疫情帶來的影響,如今已進入與病毒共存的新常態,疫情對於教育與學習的影響,改變與經驗正在累積,是每個家庭甚至每個人都有感的。
去(2021)年下半年,國家高階育才有重大的進展─在5月通過《產學創新條例》後,教育部旋即核定的陽明交大、台大、成大及清大等4所半導體學院,陸續成立,被視為「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新里程碑。政府動作為什麼如此迫切?
全球政局與經濟情勢的轉變,疫情的挑戰,凸顯台灣在產業供應鏈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半導體產業,有目共睹,要如何維持產業優勢永續的關鍵,產官學界紛紛指向「人才」。然而,據經濟部2020年公布的「2021-2023重點產業專業人才需求推估調查」,IC設計及半導體材料產業人才每年平均新增4,193-7,320人之需求。
國內本身人口斷崖式下坡,加上受美中貿易戰衝擊、尋求半導體自主的中國,頻頻出重金挖角,雙重因素導致人才荒迫在眉睫,「半導體學院」的成立被視為解方,冀望透過國際級卓越的師資,培育出一畢業就能投入產業界應戰的頂尖人才,企業有了人才,能創造好的產品、良好的商業模式提高獲利,有助於留才而不被挖角,如此正向循環,達到產業永續的目標。
事實上,不僅半導體,現階段創新條例的五大重點領域,還包括人工智慧、智慧製造、循環經濟、金融等,將彈性鬆綁人才培育、人事、財務、組織、設備資產、採購等項目,採「產學共創」模式,由國家與企業共同投入資金,頂尖學者與業師共同執教,培育高階科技人才。教育部長潘文忠於今(2022)年初在臉書表示,未來會有更多大學逐步開設各領域創新學院。這期我們專訪領先全台成立的陽明交大「產學創新研究學院」,一探我國半導體人才如何永續培育,及其發展的前瞻觀點與具體作為。
人才培育並非一朝一夕,除卻研究所學院的高階育才,我們也將目光轉向基礎教育,邀訪推行實驗教育有成的「康橋國際學校」,以近期國內教育圈熱門的數位教育、雙語教育、SDGs先行者的角度,來分享其教育現場之經驗,如何永續養成具全球素養、責任感及競爭力的未來人才的具體作法。
陽明交大「產學創新研究學院」揭牌典禮。
2022半導體學院全面啟動 如何培育下世代科技人才?
總統蔡英文揭示,未來將透過「產學共創」的新模式,培養出下個世代的科技人才,並提升產業的研發能力,推進台灣邁向「半導體先進製程中心」的目標。去年底4所頂大半導體學院成立,並陸續招生開課,正式投入科技人才培育的國家隊。我們專訪其中的陽明交大產創研究院,一探高端人才培育的現在進行式。
1個學校 2個半導體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以下簡稱陽明交大)早在2015年即成立「國際半導體產業學院」,而去(2021)年12/21日正式揭牌成立的「產學創新研究學院」(Industry Academia Innovation School,以下簡稱產創學院)下,又開設「前瞻半導體研究所」,兩者有何差異,是許多人的疑問。
國際半導體產業學院院長張翼,同時也身兼創新研究學院副院長,為我們說明兩個學院的來龍去脈。陽明交大早先前瞻未來一定會發生的人才荒,於2015年成立全球第一個以半導體產業導向定位的「國際半導體產業學院」,為許多國家稱許並模仿開辦;其後台積電等半導體企業向政府提出人才不足問題後,政府便參考該學院的作法,擬訂新版本,率先由台成清交成立4所半導體學院,而有陽明交大產創學院的誕生。
國際半導體產業學院院長張翼,同時也身兼產創學院副院長及其下的前瞻半導體研究所所長,有助於做學院課程與資源的整體規劃。
前者由陽明交大自行成立,向企業、政府部門爭取資金辦學,側重在「國際」,因此也向國外招收外籍生,欲藉此為台灣育才、留才與攬才,同時也進行國際合作計畫,上課全面採英語教學,整體環境國際化。他不諱言,半導體學院對於學校堪稱一平台,有助於其他如物理、化學、機械等領域與國外學校發展更多合作的可能性。
而產創學院以「前瞻半導體」及「智能系統」作為重點領域成立研究所,由政府直接撥款,希望用在培育國內人才,而非國際學生上,因此研究領域也聚焦在解決國內產業界的問題,不少師資來自業界,授課並未全面採用英語。
他透露,兩個學院之間實有接軌,部分課程互有重疊,前者延攬的國際師資與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醞釀後,會引導接軌到後者,並與業界接觸。
陽明交大向來與國際接軌,圖為與印度理工學院德里分校(IITD)雙聯學位揭示儀式,共同培育高科技優秀人才。
政府挹注 可放手投入未來研究
由政府以創新專法,開放企業出資,協助大學所設立的重點領域研究學院,有何特殊或優勢呢?
半導體的發展日新月異,有些計畫做個3、4年才發現走不通,有些如同曇花一現……研究計畫的持續性是學界或產學合作很大的障礙,有了政府資源挹注的產創學院,得以訂下以10年為期的研究,張翼表示這是很大的助益,「從一個idea進展到可行性,約莫需要10年」。
目前產創研究院合作的業者有7家,簽約合作7年,投入產業新題目的研究,例如原任台積電技術執行長的胡正明教授尋找全球最先進的題目及國際人才來參與,提供給台積電,台積電也會提出產業所需,雙方討論訂出研究題目。張翼說明,投入未來、針對尚未存在的東西做研究,再來評估其可行性,若可行,很可能就成為世界第一的領先者;這與過去挑熱門的題目,屬於救急的性質有很大的分別。
產創學院更密切接軌產業需求,由業界提出其題目,學院參與研究,題目以中短期、有明確用途的研究居多,尤其是智能所;但也不乏中長期的題目,例如台積電的先進領域即是。
為因應下世代半導體、人工智慧、量子運算、物聯網與寬頻通訊之前瞻技術與應用日新月異之發展趨
勢,產創學院下設前瞻半導體研究所及智能系統研究所。圖為前瞻半導體研究所舉辦新生開學儀式。
半導體學院各有特色側重
在國家政策下,目前已成立4+1所半導體學院(中山大學於4月開始受理報名,9月開始上課),其中台大以IC設計為主;清華於製程領域偏重精密機械整合,為生產導向;成大融入人工智慧、大數據、環境氣候永續與智能製造,也結合政府5+2產業創新計畫及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推動的再生能源、循環經濟及碳中和政策等;中山側重半導體產業鏈中的封測與電子零組件;而陽明交大的前瞻半導體研究所以IC設計的hardware與IC元件勝出;智能系統研究所則加入AI,增強晶片功能之方向為主。各校依學校屬性、資源與專長,開辦半導體課程。
陽明交大產創學院設置的前瞻半導體與智能系統2個研究所,皆設有碩士班與博士班。碩士班重在產業應用,而博士班則強調研究創新,但仍兼顧基礎與實用需求,配合畢業後可能進入產業的需要,強化相關實用課程。張翼解釋,「產創學院的定位,在於從事先端研究」,除了先端研究之外,仍規劃相關實用面、對生產製程有幫助的課程。
2021年8月,陽明交大舉辦產創學院發布記者會,左起依序為副院長唐震寰、校長林奇宏、副院長張翼。
延攬國內外頂尖學者與業師 培育未來半導體人才
前瞻半導體研究所尋找國內外有名的學者及業師聯合開課,規劃出更完整、更先進的內容,初期部分師資由目前校內的電機學院、資訊學院、國際半導體學院、工學院、理學院,及智慧科學暨綠能學院等6學院專任教師支援,並延攬15位有實務經驗與技能的業界師資,善用產業及合作企業研發資源,落實產學長期合作的理念。
課程規劃上著重頂尖實用研究與精英人才並重,以跨域落地研究產出、產業思維人才培育、以及產學共創價值提升為方向,培育未來菁英人才,粗略區分,實用面的題目會落在碩士課程,而先端題目規劃在博士課程。
因此,規劃四大課程,其中基礎課程使用校內既有資源與現有科系共同開設;特色課程針對師資稀少領域,開設跨校院特色課程;整合課程乃與業界合作,引進業師,建立知識與技術整合的半導體與應用科學課程;前瞻課程特邀聘國際知名專家與學者駐校,開設短期前瞻課程,有些國外學者無法長駐或常來台灣授課,便採線上教學的方式,例如邀請國際知名的學者陶元在線上教授研究物理。
圖為張翼(中)率團拜訪印度理工大學孟買分校(IITB)。
另闢蹊徑改造 為台育才留才
目前就讀產創學院的學生多來自化學、物理、材料、電機等背景,早已預見科技業人才荒的張翼提出,碩博士學程可向生醫、數學系,或是商學院數學能力好的大學生招手,這些背景可與產創學院的研究迅速接通,一來也可避免那些科系的畢業生學非所用或沒有興趣而荒廢能力,「提供『改造』的機會,讓他們可以投入這行業」。他透露,有一位來自台大生醫研究所的學生,在所內就讀一年多,尚未畢業就收到台積電的工作邀請。他尤其鼓勵學生投入先進研究。
鼓勵適合的學生投入先端研究題目的張翼,正在前瞻半導體研究所授課。
在國際接軌方面,引進國際一流的師資,或共同參與一些研究,或授課等;此外,也引進國外分校的優秀學生來台深造,進而讓他留在台灣貢獻長才,例如越南分校之學生;目前在馬來西亞國立大學也正在推廣招生,目光放在未來,希望為台灣產業育才留才。
下世代半導體產業 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那麼,下世代的半導體產業發展,需要的人才應具備什麼樣的能力呢?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等面向之菁英人才都需要,張翼從人才的質與量來看待,找出好的人才培養、導引去做更高深的研究,鼓勵他研讀博士,別浪費才能;至於生產面、改善良率等工作,往往為碩士生所勝任。
他指出,並非所有的業者都需要從事先進研究的人才,一般只求生產良率、不涉先進領域的業者,多往國際引進技術或覓才,即能滿足業務上所需。就其觀察,在半導體領域,約每10位碩士生,有2位會再往高端研究發展。「從大學畢業到要投入高端研究,需要4-6年的時間」,換言之,要如何鼓勵學生投入4-6年晉階到下一個階段?這是他當前的思考。「陽明交大把碩士生教得太好了,導致業界大多只要碩士生就夠了」,雖是開玩笑,實際上也是源於學院讓碩士生去做的研究專題,學習質量高,學生也做得好。
下世代半導體產業需要創新、應用、技能等各面向人才,張翼鼓勵學生適性發展。
產創學院引進國際一流師資與研究題目。(Nikolay Georgiev提供)
人才荒不獨產業界
對於人才,張翼點出國內的困境,首先必須向國際招才,方能研發些新東西;其次,國內頂尖人才本就不夠多,近年因新冠疫情影響,許多訂單湧向台灣,造成連一般人才也不足,此現象不獨產業界,學術界亦然。
將目光轉向鄰近的半導體對手國──韓國,他們早先有策略的延攬日本的退休人才來發展半導體產業,但同樣也面臨人才荒,若論及兩國的產業人才競爭力,就「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學會會士(IEEE Fellow)」人數來看,台灣勝過韓國;而當前最大的競爭對手──中國,則積極挖角國外半導體人才,布局第三代半導體產業。
競爭力的關鍵 人才永續
「人才永續」被視為維持台灣半導體競爭力的關鍵,透過「半導體學院」的新運作模式,培養高階人才,提高研發量能,半導體技術持續進步,永續既有優勢,更強化台灣半導體產業下一代的競爭力。
從台、成、清、交4校半導體學院揭牌,總統蔡英文皆親自出席,顯示國家對產業合作培養下一代人才的重視。繼4校之後,教育部今年1/10日核准中山大學設立國家重點領域研究學院,增設「先進半導體封測研究所」及「精密電子零組件研究所」,此外,政治大學、中興大學、台灣科技大學等校申請設立之各類創新學院亦正在送審中。
面臨半導體每年人才需求4,193-7,320人的大缺口,各半導體學院每年招生碩博士加總只有500多位,對於台灣半導體人才荒似乎緩不濟急,但育才的腳步只能前進,而且必須向下從小扎根。
陽明交大越南分校之優秀學生也將引進台灣深造。圖為2019年於越南河內國家大學所屬自然科學大學舉行駐點辦公室揭牌典禮。
向下扎根的教改行不行?
雖然很多人對於知識背誦很詬病,但台灣的物理、數學基礎扎根不錯,長期培育高階人才的張翼認為,有些基礎的知識為工具屬性還是需要背誦,創新或突破性的想法才能在這基礎上表達發揮出來,「適度的要求是應該要有的,否則就會淪為如美國的工程師,專業能力不太行」,他提出疑問,美國的制度下出現很多很聰明的人才,但若加上扎實的基礎知識,是否會創造出更強的產品或模式?
他憶起在美國準備返台時,老闆勸阻他,「台灣教育不好,美國教育比較自由」,然而老美同事卻發出疑問,「如果台灣的教育不好,為什麼你們台灣留學生這麼強」?過去扎實的基礎知識教育,為科技產業孕育了眾多的人才,引領台灣走到今日發展出傲視全球的產業;那麼教改後的108課綱,會不會反而削弱了下一代的數理能力呢?下一篇我們走進基礎教育現場,一探現況。
總統蔡英文於陽明交大產創研究院揭牌典禮時致詞,希望藉此創新模式培育最頂尖的半導體人才,未來成為其他領域培育人才的模式。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22年1-3月號 234期 文/許佩玟 圖/黃國倉攝‧陽明交通大學產學創新研究學院‧康橋國際學校秀岡校區提供
延伸閱讀
【育才永續】諸多「教育元年」,老師們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