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是全台知名的觀光小鎮,更是彰化的觀光重鎮,2019年獲選交通部觀光局經典小鎮,同年又獲得2019臺灣城鎮品牌獎金獎,文化資產的厚度與人文魅力的豐富性,正是鹿港每年吸引無數觀光客的主因。

鹿港有三多,小吃多、古蹟多、人文匠師多。71.8平方公里的小小鹿港,有超過300座的佛寺廟宇,且超過200年歷史的比比皆是;在木雕匠師中則出了一位「國家雙認證人間國寶」的李秉圭大師;飲食文化的豐富性跟吸引力,讓每年超過一甲子的古早味鹿港小吃宴秒殺。

本期玩食風尚從文資角度出發,獨家邀請到李秉圭老師為我們帶路,這也是他為媒體導覽鹿港的處女行,特別感謝他將第一次給了我們,同時還找了鹿港文史工作者鄭武郎來協助說明,兩代鹿港人用在地人的觀點,帶我們深度走讀了有著豐厚文資底蘊與生命力的鹿港!

★ 帶路人/人間國寶 李秉圭藝師

李秉圭為鹿港木作世家第五代,師承薪傳獎父親李松林,李秉圭於2013年與2018年先後以「鑿花修復技術」與「傳統木雕」,榮獲文化部「人間國寶」雙認證的最高肯定。

鹿港的前世與今生

一府二鹿三艋舺」,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俗語,述說了它曾有的繁榮盛況。

鹿港中山街過去稱不見天街。人間國寶李秉圭聽父親回憶說,常有調皮的孩子跑到屋頂上走跳,有圖為證。

鹿港發展甚早,迄今已近300年的歷史。嘉慶、道光年間因應鹿港市街聚落迅速擴展,不少閩粵原鄉木作匠司隨移民潮來台;其中有泉州人李克鳩氏從福建永春渡海來台,參與鹿港龍山寺的修建,自此定居鹿港,160餘年來,五代相傳,世世以木作/木雕為業,克鳩公正是李秉圭的開台太祖父。

從乾隆49年(1784年)開商港,到道光30年港口淤積,約60年的時間,是鹿港的全盛期,移民潮以泉州人最多,造成鹿港居民80%以上為泉州籍。

咸豐年間鹿港的商務逐為北部的基隆、淡水以及南部的安平、打狗(高雄)等港口所取代,加上航道淤塞不通,「二鹿」的地位一落千丈。

1934年(昭和9年),鹿港實施市區改正,不見天街進行拆除拓寬。

1935年市容改正後的街道,左邊為百年糕餅名店「玉珍齋」。

港口沒落衰退期間,木器製品與家具製造業興起,為鹿港的重要產業之一,同時也逐步發展出各式工藝產業文化,其中尤以小木作為最盛,可說是台灣小木作的發源地。李克鳩發起成立的小木花匠團錦森興」,至今仍對鹿港的木雕、木器業有重大影響。李氏家族長期執鹿港木雕牛耳,到這幾10年來,李家後代以木雕藝術品另創新局,李秉圭即為箇中翹楚。

彰化至今已有4位國家認定的人間國寶,全部集中在鹿港,成為彰化縣府推動精緻國旅「總裁假期  國寶之旅」的絕佳條件。圖為木雕人間國寶李秉圭工作室實景。

鹿港老街區

■ 台灣第一個古街保存區

鹿港為清代中葉台灣第二大商業街市,有著全臺遺存最完整的清代大型街區。

鹿港舊街,即今之埔頭、瑤林、大有三條街道,與碼頭及「不見天」大街平行。這條串連的長街區臨近碼頭河道,因地利之便,形成船行與商家的聚集地。

當時鹿港街市聚落的房子蓋到密密麻麻,形成老鹿港人稱「不見天」的五福大街(順興街、福興街、和興街、泰興街及長興街),成為鹿港大街之骨幹。李秉圭父親李松林也曾住過不見天老街,直到市區改正,李家才搬至現今老街區的埔頭街上。

老街彎曲多折,有時甚至成直角連串轉彎,穿梭其中逸趣橫生。

1934年(昭和9年)臺灣日治時期,鹿港實施市區改正,不見天老街(現中山路)被拓寬為大路。1986年政府指定鹿港老街區為古街保存區,由漢寶德等負責修復,歷時10年完工驗收,為臺灣保存了一條極為精美的漢人街區。

縣定古蹟「公會堂」由廈郊出資,建於清乾隆34(1769)原為王爺宮,又稱王宮或稱萬春宮,為當時鹿港最大的西式會堂建築。

■ 閩南文化的清代街道、店屋

鹿港保存了瑤林街、埔頭街、後車巷等清代街道,以及日治後期市街改正的中山路,是臺灣城鎮發展演變過程的縮影。閩南傳統文化依然瀰漫在鹿港的巷弄之間,走進老街區,就像走入一座開放式的博物館,處處透著古意,到處是看點。

老街保存的早期建築,為長條型閩式店屋,結合一進房店面、二進房住家、三進房後院三大功能。

觀光客必造訪的老街區,是鹿港繁盛時碼頭區的主幹─舊街,即今之埔頭、瑤林、大有三條街道,與碼頭及「不見天」大街平行。這條串連的長街區臨近碼頭河道,因地利之便,形成船行與商家的聚集地。

當時運送貨物的牛車會走舊街商家後方的「後車巷」,搬入「船頭行」內的倉庫貯存,經大盤交易後,再分批轉運到大街,進行中小盤批發或零售。所謂船頭行,類似現在的船運公司或代理商。老街內至今仍高掛著「和合行」招牌的即為船行,掛著「和合堂」的是公廳,這些見證繁榮商港的老建物,今日大致仍保存完整。

舊街因位於港口附近,為防風也防盜,先民在建築房屋時,特採迂迴方式排列建築。走進全長500餘公尺的老街紅磚道,彷彿進入時空隧道,舊式店屋節比鱗次的排列在曲折的紅磚巷道兩旁,古厝保存了早期商店門牌建築,長條型閩式店屋,房屋總長度從40米至70米不等。古樸的閩南紅磚建築,讓我們不禁停留駐足觀賞及拍照,奧妙的內部格局和舊式外觀耐人尋味。

木造紅磚古厝是老街醒目看點。合德堂側邊圍牆為曲型馬背造型,花紋線條優美,磚瓦層層相疊,是一棟閩南式傳統三合院建築。

後車巷中有一狀似牌坊的磚造建築物,是鹿港目前僅存的古隘門,有抵禦盜匪、械鬥界線的功能。

■ 堂號、門聯的身世密碼

除了欣賞古厝外, 古老宅第的門楣堂號也很有學問,從門聯可以看到堂號的特色。堂號主要用於區別姓氏、宗族或家族。如門楣上掛「某某衍派」匾額,代表著他們的祖先來自何方,如「錢江衍派」、「潯海衍派」,即繁衍到鹿港的支派,姓施,是鹿港的最大姓。

另一種是自立堂號,往往是因祖先有值得歌功頌德的事蹟而來,如「四知堂」及「三槐挺秀」。

自立堂號的「三槐挺秀」透露王家為書香風雅之士。左邊的半邊井,橫跨室內外,便於供鄰居過客汲用,是老街有趣的看點。

老街的門聯都是鹿港匠師所寫,很具文風古意,並可知曉各家戶特色。有趣的是,門聯還可看出該戶人家的名字,右聯及左聯的第一個字如分別跟上聯的末字及首字相同,兩個字合起來就是該戶主人的名字。下次造訪鹿港老街,不妨仔細瞧一下對聯。

李秉圭在埔頭街的住家取名「松林居」,展示木雕的展覽廳取名「松下齋」,固定每周二出團、與國寶大師李秉圭有約的「總裁假期」就在松下齋進行

鹿港八大郊商

清朝時期中臺貿易活動蓬勃發展下郊商林立,有了鹿港八郊,與府城三郊、艋舺五郊合計十六郊,是統領當時臺灣商業經濟活動的要角。

郊行類似現今的商會組織,鹿港八郊分別為泉郊、廈郊、𥴊郊、油郊、糖郊、布郊、染郊、南郊。泉郊、廈郊具有同鄉組織的性質,組織更龐大,其中以泉郊人數最多。八郊後來陸續解散,目前只剩泉郊會館建物佇立在中山路上,見證歷史。

在後車巷與埔頭街之間的聯通巷弄的轉角處,有一條長長的紅磚牆及小門,此處過去稱為「二鹿古厝」,2019年3月修整後成為「郊行博物館」,是遊客認識鹿港郊行文化的窗口。


老街巷弄內的「二鹿古厝」,如今修整為「郊行博物館」,是遊客認識鹿港郊行文化的窗口,古厝保存完整,內外皆頗有看頭。

鹿港三大古剎

鹿港鎮內古蹟與歷史建築保存數量眾多,各具巧工與價值,尤其在寺廟內可看到許多工藝匠師雕鑿的精湛技藝。人間國寶李秉圭從建築空間結構、建物比例、大木構造,再到雕刻、彩繪、小木等細工作為看點,道出他心中最愛廟宇,因為這三座寺廟至今仍是原汁原味的原始建築,即便經過修復,仍保有當時的古樸與精工。這也是鹿港人稱的三大古剎。

■ 鹿港龍山寺 台灣紫禁城

提到龍山寺,李秉圭直讚嘆是全臺灣最美的寺廟,「不僅有歷史價值,也是最有藝術性的寺廟;建築結構簡單有力道,比例適當,每根突出的木頭有吃到力,不是為了好看;整體裝置清爽典雅不雜,沒有過多的裝飾,視覺上很舒暢」。

龍山寺內的八卦藻井,是全台灣最大的藻井,跨距約5呎半,再由16組斗拱5層相疊組成,不用任何一根鐵釘,完全以木栓接而成。

的確,龍山寺為國定古蹟,有臺灣之藝術殿堂、中國建築學之寶的美譽,格局宏偉典雅、結構精緻,為台灣最具古建築技藝的廟宇。

龍山寺於清乾隆51年(1786年),以鹿港八郊所得淨利及地方聯合捐募,遷建於現址,整座寺廟面積約有1600多坪,面寬三間35公尺,進深四間約110公尺,一共有四進、三殿、99個門,規模廣大、格局完整,故有「台灣紫禁城」之稱。

龍山寺面積約有1600多坪,面寬三間35公尺,進深四間約110公尺,一共有四進、三殿、99個門,規模廣大、格局完整,故有「台灣紫禁城」之稱。

主祀神祇為觀世音菩薩,經過多次的局部與整體的修建,公認為台灣保存最為完整的清代建築,有許多工藝精湛的雕刻與繪畫,以及精細結構的藻井等,並擁有許多古匾與修築石碑記。

■ 天后宮

「天后宮雖然裝飾性物件比龍山寺多,但仍適當,因為所有物件都是名匠師手工打造,非常漂亮」,李秉圭說道。

天后宮奉祀開臺湄洲媽祖,與龍山寺同為鹿港唯二的國定古蹟。

天后宮於雍正三年(1725年)由施世榜獻地遷建,歷經嘉慶、同治、日本昭和、大正年間的四次大重修,始有今日的建築規模。1922年,天后宮更集合全台一流匠師進行大整修,從前殿、正殿到石雕、木雕、彩繪,樣樣精工細作而成。其中木雕即由李家(李煥美、李松林)與施禮完成。

天后宮媽祖寶像原奉祀於福建省莆田縣祖廟正殿六尊開基媽祖神像之一,故稱湄州媽。正殿懸有清代雍正、乾隆、光緒三位皇帝的御匾,廟宇莊嚴,壁畫、詩題、石刻、木雕精細雅緻,堪為寶島之工藝寶庫。

天后宮香火鼎盛,香客絡繹不絕,週邊美食小吃林立。

■ 文武廟

文武廟集武廟、文祠及文開書院於一處,三座建築一字橫排、文武並肩,是全臺罕見的奇特組合。

鹿港文武廟的廟、祠、學院一字排開,是全臺罕見的奇特組合。

文祠建於西元1806年,奉祀文昌帝君,為鹿港詩學發源地,也是讀書人精神信仰中心,凡應試及第之人,必定會到此敬謁謝恩。武廟建於西元1812年,主祠關聖帝君。

文開書院建於西元1824年,由泉廈八郊商紳捐資而成,是中部地區最早的學府,成立後供地方學子研讀,造就多位進士、舉人及秀才,為鹿港文化搖籃。

文祠與文開書院兩壁,展示許多鹿港知名書法家的作品,寫得一手好書法的李秉圭墨寶,也在其中。

 

鹿港人必吃美食

說到鹿港美食,在地文史工作者鄭武郎的美食地圖店家多不勝數。他說,鹿港一甲子以上的飲食店超過30家,平價銅板小吃甚至有上百家,許多小吃聚集在第一市場,是在地人最愛的庶民美食。他特挑選了兩家比鄰美食小吃作代表。

■ 第一市場銅板小吃

漢彬水晶餃從清光緒十年(1884年)開業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店內只賣四樣產品-水丸、蒸丸、扁食燕、水晶餃。這四種產品都使用品質佳的腰內肉,不添加太白粉類,每天現場手工現作,肉餡鮮甜。

漢彬水晶餃的皮香Q有彈性;水丸加入清脆的荸薺,口感豐富有層次。

扁食燕是由瘦肉桿成薄皮再包肉,是源自福州的作法。

蚯蚓龍山麵線糊是在地人最愛的麵線糊,是由鹿港人為老人家祝壽的豬腳麵線演變而來。店家說肉羹都是由當天早上現宰的溫體豬腿肉手工製成,麵線糊加進蝦米、灑上自己做的油蔥酥增加鮮味,父親傳承的好吃秘訣,就是東西一定要新鮮現作才好吃。

蚯蚓龍山麵線糊小碗只要25元,卻像是北部的大碗份量,裡頭居然還有大塊肉羹,果然是佛心又好吃的銅板美食。

鹿港文史工作者鄭武郎不僅帶我們導覽鹿港,還示範鹿港麵線糊的傳統吃法--用吸的,因為早年鹿港人會一邊騎車一邊用吸的來吃麵線糊,很是有趣!

■ 鹿港小吃宴 傳承一甲子的古早味

2012年起,鹿港廟口商圈每年秋冬舉辦「鹿港小吃宴」,集合廟口周邊老字號店家的特色、精髓,整合在同一桌呈現,我們這次也品嘗了聞名已久的小吃宴。

有名的「鹿港小吃宴」,集合廟口周邊老字號店家的特色、精髓,整合在同一桌呈現。

三番」無疑是其中最老的百年名店,許多菜色是鹿港獨有,更是老鹿港人心目中正港的鹿港古早味。李秉圭也是常客,對這裡的招牌菜如數家珍。

三番店名其實叫「光華亭」,於日治時期的1899年即開業,因當年電話號碼為「003」,日語「三番」就是三號。

三番沒有菜單,除了招牌的錦魯麵外,必點的還有蚵仔煎、西施舌、蝦猴、芋丸、蝦丸湯,前三樣都是來自鹿港當地的新鮮海產。西施舌是鹿港海邊特有的野生貝類,入鍋川燙,與菇類、木耳、筍片、青蒜快炒,脆口Q嫩;蝦猴是彰化沿海潮間帶特有的海產,裹上地瓜粉和九層塔,下鍋油炸到金黃色,酥脆又新鮮。

鹿港人稱「三番」的百年名店,錦魯麵是招牌,所謂錦魯,就是豐富多樣的菜色,先炒麵、再炒料,最後加進每天慢火細熬的高湯。

三番的蚵仔煎不加粉勾芡,只有蛋汁裹覆飽滿肥厚的鮮蚵。

芋丸是鹿港的古早味小吃,跟一般用粉去做的大不同,是芋頭包入醃過的豬後腿肉蒸熟製成。蝦丸湯也是鹿港特色菜,是用新鮮的蝦肉純手工剁製而成,相當費時費工。

農業時期,芋頭在鹿港一度生產過剩,為了不浪費糧食,農民將芋頭剉成細籤,再包入醃過的豬後腿肉蒸熟,意外成為鹿港特有的芋丸。

米糕湯圓是用俗稱貓耳朵的麵疙瘩+湯圓所做成的甜湯,不同於台灣其他地區鹹湯圓的作法,因鹿港昔日是商港,加進麵疙瘩讓勞動工人有飽足感。

■ 古早味糕餅 創意麵茶

已有一甲子歷史的三和珍餅舖,傳統古法每天純手工新鮮現做,主打低糖、低熱量糕餅。「蓮花酥」內餡包著來自大甲的芋頭及蛋黃,完全不添加化學材料,酥脆不甜膩的口感,難怪榮獲2002年總統國宴茶點!菜頭酥也是招牌之一,一絲一絲的蘿蔔絲搭配綠豆沙,口味特別,令人難忘。

傳統古早味糕餅還有鳳眼糕、牛舌餅、米粩等,這些糕餅歷史悠久,都是鹿港必買的知名伴手禮之一。在鹿港,的美食小吃實在太豐富,

 

老街區到處可看到賣麵茶,傳統的麵茶有什麼花樣可變?天后宮旁的「麵麵茶茶」創意麵茶專賣店用創新的概念,開發出各式各樣的麵茶吃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家的麵茶完全不加油翻炒,是用手炒慢火炒出來的,再加進黑白芝麻和杏仁片,讓麵茶不燥熱上火外,還變身成為低熱量的創意甜品。

「麵麵茶茶」開發出冷、溫、熱各式創意麵茶,還有麵茶剉冰,均可吃到麵茶粉末香甜味。

鹿港的寺廟、古蹟景點及美食小吃實在太豐富,建議一定要住上幾天,才能體驗領略其中堂奧。礙於篇幅有限,族繁不及備載,更多旅遊資訊請上彰化旅遊網。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20年3-4月號231期  文/編輯部  攝影/黃國倉  圖片提供/彰化縣政府城市暨觀光發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