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儀科中心)最早進駐新竹生醫園區,也是園區三大中心之一「生醫科技與產品研發中心」的主要規劃與運作單位,建構園區生醫科技服務平台的靈魂人物與幕後推手,正是儀科中心副主任高健薰博士。

國研院儀科中心副主任高健薰表示,新竹生醫園區成立之初,肩負研發、育成、臨床三大任務,而儀科中心被賦予協助研發的角色。

 

從SCI變成FDA 將Paper化成產值

高博士談及儀科中心在新竹生醫園區所扮演的角色,破題表示,「簡單來講,我們就是純做服務。」早在2009-2010年,國科會(科技部的前身)計畫在新竹生醫園區建立從研發、育成到醫院臨床使用的鐵三角,就賦予儀科中心研發的任務,後來幾經轉型,一開始的研發中心籌備處主任鄭誠功就說,「成功不必在我,你的成功就代表我的成功。」從那時起儀科中心在園區的基調就定為服務。

同時他也訂立醫材服務的流程,一開始只服務到人體試驗、試量產,現在則從原始概念到商品化,更進一步媒合資金、產品上市、取得IPO,都要全程協助,他把這場漫長的道路幽默地比喻:「我們不僅當媒婆、包生子,還得包中狀元。簡言之,我們的任務是協助學研團隊將他們的研究成果從paper變成產品,鄭主任稱之為『從SCI變成FDA』,將paper化為產值。」因此,儀科中心近年在園區研發中心陸續建置生醫研發服務平台、國研醫材創價聯盟等,將研發創意實體化,協助生醫團隊或新創公司的創意落實、媒合商品化。

國研院儀科中心陸續建置相關平台、實驗室,推動生醫產業發展。
 

 

建置生醫研發服務平台 提供商品化服務

高博士表示,台灣未來的路就在「新創」。他分析目前全球醫材產業每年均呈現5-6%的穩定成長,今年全球醫材產值預估有4,281億美金,台灣則上看1,100億台幣,台灣醫材產值跟全球相比僅占約8.6‰,政府希望台灣在醫材領域占有國際席位,並在產值上可有更高成長率,因此扶植、輔導、協助研發團隊變成「新創」,成為必走之路。

過去學研團隊在paper發表、專利申請後就走到十字路口,是要將報告交給國科會歸檔,還是將研發之路走下去?近年來,在政府育成及加速器的大力運作下,學研團隊中有越來越多的比例,選擇走最艱難的創業之路。

儀科中心作為一個研發加速器,最大的特色就在核心實驗室,高博士把儀科比喻為「全世界最盡職的生醫加速器褓姆」,政府投資1億9千多萬,在園區的生醫研發大樓內設置生醫影像、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驗證、電性安規測試、生醫晶片製程與3D列印等核心實驗室,並結合各實驗室建置「生醫研發服務平台」。

這些醫材核心設施在規劃之初,即有系統性的整合成一個個服務平台,例如光電影像平台就有MRI核磁共振攝影、CT電腦斷層、C-arm X光攝影、超音波等,這些醫院才有的重裝備,儀科中心通通都有,這是全球生醫育成或加速器所無法提供的核心設施,且這些設施不只提供給新創團隊,醫材公司及傳統產業也是其服務對象。

儀科中心的另外一項特色是一條龍式服務,採PM式的專案服務流程,串接專業分工,站站服務, 提供原型製造、法規諮詢、安規驗證、市場分析、動物模式操作、臨床計畫、營運計畫、上市許可申請等相關技術能量及生醫研發成果商品化所需專業諮詢與服務,協助醫材開發團隊跨越臨床前試驗及臨床試驗的「死亡之谷」,橋接生醫從研發到產業的上中下游,一條龍協助廠商解決技術、驗證、法規、臨床等層層關卡,建構創新生態系統,推動醫材商品化,並與國際市場接軌,促進台灣生醫產業之發展。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10月號 206期 文/林芝華‧許佩玟 圖/黃國倉攝‧國研院儀科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