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COVID-19)肆虐全球邁向第6個月,截至5月下旬,確診病例超過500萬例,病故人數朝30多萬人繼續攀升,其中美國從最初的輕忽,到後來成為全球最大受災戶,確診數超過160萬例,逾9萬人死亡,許多國家紛紛鎖國,世界彷彿按下了暫停鍵。
為世界帶來空前緊密連結、進步與繁榮的全球化,在這場來勢洶洶的疫情下,隨著病毒廣泛而迅速的傳播及世界產業鏈的嚴重衝擊,因而再度被提出來反思。
反觀台灣,記取SARS的慘痛教訓,長年儲備防疫能力,健保制度、發展出基層醫療網絡、數位化等,加上台灣既有的工具機產業鏈,能夠迅速架構起口罩生產線,還有高品質的醫療團隊,造就檢疫和防堵的高效率。前期防疫有成,舉世稱讚。
然而,對抗新冠疫情分短期與長期,短期重在防疫,長期抗疫還得看藥物與疫苗的研發。醫藥的研發能力與上市、量產,醫材能否趕上抗疫的需求?都是一環又一環不同的考驗。新冠疫情造成的人命損傷,波及經濟、工作及生活的程度之大、之廣,被視同「第三次世界大戰」,只是這回的敵人不是同種的人類,而是肉眼不可見的病毒,真實演繹了螞蟻扳倒大象的寓言。
各國將「抗疫」視作「抗戰」,我國政府是否有長遠的戰略布局?生技醫藥、醫材如同戰略物資,國家是否須保有一定的自給率?在國人自豪於我們防疫成果享譽國際的此時,國內的生醫產業是否作好了後疫情時代的超前布署?面對各種疾病及新傳染病的發生,國內包括製藥、醫材及應用生技等三大領域的生醫產業如何持續創新?如何產業化及商轉化,甚至打進國際賽?
這期封面故事,我們從新冠疫情切入,專訪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體學生技、奎克生技及苡樂UNC創新平台,認識台灣的醫療創新能力與實力,提供生醫產業兼顧創新與獲利的新方向。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20年5-6月號 223期 文/許佩玟 圖/fernandozhiminaicela(於Pixabay)提供
延伸閱讀:
■【後疫情】台灣生醫產業如何打進國際賽?
■【後疫情】台灣生醫產業準備好了嗎?
■【後疫情】掌聲之後的新生醫時代
■【後疫情】讓台灣走進世界,讓世界看見台灣
■【後疫情】孵化生醫產業的創新者李鍾熙
■【後疫情】李鍾熙用生技翻轉醫療模式
■【後疫情】台灣生醫有何優勢站上國際舞台?
■【後疫情】生醫產業如何打世界盃?
■【後疫情】苡樂UNC平台如何創新醫療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