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周怡君的觀察,新冠肺炎疫情確實加速了在線上進行的很多事情的發生及其接受度,線上學習產業的加速發展只是其中之一,未來肯定會愈來愈普及,加上世代更迭,出生於數位時代的人逐漸進入產業與職場,這個世代習慣使用數位工具,這也是線上學習必然普及的要因,許多舊世代的擔憂,諸如學習成效如何驗證、實用不實用等等,數位世代將有截然不同的方式應對。


周怡君肯定指出,數位學習是必然的趨勢,但線上課程不會取代實體課程。

 

事實上,「ITRI COLLEGE+」平台採訂閱制的方式提供知識服務,對產業學院也是嶄新的模式。過去開課,上完課學員就離開,較難經營所謂的客戶關係;知識訂閱制的採行,學習者必須透過註冊加入會員,才能閱聽線上內容,透過後台的大數據分析,可以觀察使用者來源、使用行為等等,從而了解使用者的需求,能有更多的互動,有助於深耕客戶關係。

周怡君透露一項有意思的觀察,疫情以來,5G、AI、智慧製造等是平台上關注度最高的關鍵字,由此也透露出產業的發展與需求。

「ITRI COLLEGE+」預計1年將有5、60個知識內容上線,周周更新。自去年底試營運至今年6月中旬,訂閱之會員已超過3,000名,訂閱制分企業專案與個人會員,她用數位世代的語言說,「目前平台還在『圈粉』中」,加入個人會員仍可享優惠。

工研院機械所研究員介紹自駕車創新應用技術的「數位微課」,同時採現場直播的方式進行。


實體課是陸軍 線上課是空軍的分頭作戰模式

周怡君指出,線上與實體課程的差別,不該是同樣的內容在現場呈現與搬上線上呈現的差別而已,線上課採影音呈現是基本,她巧妙地比喻,「實體課是陸軍,線上課是空軍,作戰的方式本就不一樣」,不同的課程內容應以不同的方式呈現,才能更適學習。

內容如何被呈現,這件事本身就是一門知識,產業學院的目標是期望將知識內容經過設計、包裝,讓學習者能以較容易吸收的方式接收獲取。其實,針對線上學習製作課程,對於授課的老師也需要學習。

她透露,產業學院正在規劃包括教學的設備、投影,或是結合AR、VR等設備的數位教室,以及可製作線上課程的數位攝影棚;此外也與工研院其他單位合力研究,將一些科技放入教室裡,例如實驗室的環境反映到手機上,將無法讓學員到現場實際操作或設備不足的課程,透過手機去操作遠端設備進行練習。快的話,也許今年底產業學院將有更多突破創新的課程形式出現。

跨越異地的專家座談會線上直播進行中。


化零為整VS.化整為零的知識學習

數位學習是必然的趨勢與未來主流。周怡君認為,無論線上還是實體課程,最終「還是應該回到學習的本質,有需要才學習」。產業學院提供多元的學習方式,將知識化零為整(如2030關鍵職能計畫),或化整為零(如數位微課),讓學習者保留彈性。

肩負延續台灣經濟發展命脈、為科技產業培育關鍵人才使命的工研院產業學院,為特定且科技專業人才提供多元的「知識進補」管道,以有料的硬知識,厚植國家硬實力;那麼踏入職場有年的徬徨人士又該怎麼辦呢?下一篇我們去探訪民間的「進補」管道。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20年7月號 224期 文/許佩玟 圖/黃國倉攝‧工研院產業學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