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各國大規模的發展科學園區,大抵是90年代以後的事。台灣有許多科學園區,其中,成立於1980年的竹科,是國內第一座科學園區,屬於較早開發且在國際間享有盛名。創立已39年的竹科,引領並伴隨著科技產業從早期的勞力密集,轉向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如今已躍進智慧資訊時代,向來作為國內科技產業引領者的竹科,面臨什麼樣的挑戰?又有何策略因應呢?產業與科學園區為什麼需要轉型?這得從科技的演變來談起。


數十年來科技的鉅變

為人類生活而服務的科技,面對的是人類生活型態一直不斷在變化,致使人類的行為改變,例如1960年代的人從報紙獲得新聞訊息,而今日的人們多從手機取得新聞,且速度更即時。我們透過下面幾項對比來一窺科技的鉅變。

• 1957年,IBM向台灣糖業公司出售了第一台電腦,這是台灣的首台電腦,用牛車載運主機到製糖廠,當時很多人甚至沒有聽過「電腦」一詞。
 至2018年IBM推出了目前全世界最小的電腦,只有1mm x 1mm的迷你大小,相當於1顆鹽或1粒沙子,但運算能力可達到1990年x86 PC的性能,與當年笨重的體積不可同日而語。

• 1971年,英特爾首款4004處理器擁有2,300個電晶體。
 隨著積體電路製造技術的進步,蘋果公司iPad Pro 2018所採用的A12X Bionic處理器,其電晶體數量已增加到100億個;該公司最新的A13 Bionic仿生晶片,採用台積電7奈米製程,這是當前智慧型手機最快的CPU與GPU。


名列全球四大創新國 台灣的利基與劣勢

台灣擁有什麼樣的優勢利基呢?

• 面積:僅36,194平方公里
• 人口:2,300萬
• 據國際貨幣基金(IMF)以購買力平價(PPP)為基礎計算出的各國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53,023美元
• 台灣產業群聚發展指標全球排名:2
• 學術研究機構:159座
• 世界前200強醫院排名:台灣有14家醫院入列
• 據2017年的統計資料,有801家在證券交易所/場外交易市場上市的ICT公司,總收益達$ 645.5億元
• 全球IC代工產業:占72.5%
• 2018年有1,871家生技公司
• 2018年WEF全球競爭力排名:13;2019年排名12;其中創新能力連續2年在亞洲排名第1,全球排名第4,僅次於德、美、瑞士等


以WEF「全球競爭力指數」來說,分從「環境便利性」、「人力資本」、「市場」及「創新生態體系」等四大類、12大面向的評比項目細看,台灣名列全球四大創新國,創新能力的評比之所以表現突出,主要在於專利數與研發支出、產業聚落上表現優於其他經濟體。

「人力資本」部分,中等及高等教育者具備企業所需技能的程度、教學重視創意與啟發式之程度、雇用外國勞工的容易度排名較落後,尤其技能排名下滑,顯示台灣長期學用落差、教育體制結構的問題。此外,政府對數位經濟、科技創新、社會與人口變遷等未來議題的因應程度,以及解決爭端的法律效率、面對變遷的應變能力、平均關稅稅率、關稅複雜度等,也是落後於人的弱勢項目,顯示政府行政仍需加強。

竹科從PC終端產品代工起步,進而帶動整體半導體等工業在台生根,形成全球最大的IC製造中心。(圖/olafpictures於Pixabay提供)


竹科的實力與根基

當前新竹科學園區面積為1,342公頃,有559家公司,153,494位員工,創造年收益超過350億美金,每年成長35家新公司,年收益占全國製造業的14.5%,貢獻GDP的14%,平均每位員工創造700萬元新台幣的生產力。以2018年為例,營業額為10,755.14億元,其中,積體電路產業之營業額仍為最大宗,占竹科總營收達73.56%,新興的生技產業營業額雖僅占1.09%,其成長率居六大產業(積體電路、電腦及周邊、通訊、光電、精密機械、生技)之冠,達16.29%。

 

回顧將近40年以來竹科的發展,竹科管理局副研究員黃玉興分析,竹科的IC代工產業在全球市場競爭力依然強勁,但短期在營收成長上較無顯著表現;而IC設計在商業運營上具創新且展現較大幅的營收成長;記憶體、TFT-LCD及LED產業主要是製造商的終端系統,其營收成長明顯隨全球經濟展望及市場而變化。作為創新驅動知識型產業的指標,IC設計產業被視作推動區域產業科技提升及革新的動力。 


竹科在亞洲是少數於發展之初即與美國矽谷建立高度鏈結的ICT產業聚落,從早期的PC終端產品代工,進而帶動整體半導體等工業在台生根,形成世界上最大的IC製造中心,這是竹科最大的優勢與根基。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19年12月號 219期 文/許佩玟 圖/黃國倉攝‧竹科管理局、黃玉興、晶祈生技、萊鎂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