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稅賦+高福利 打造以家為概念的丹麥模式

我們再將目光投向以社會福利政策聞名的丹麥。以家為核心概念的安養中心Plejehjemmet Bomi-Parken,訴求自己的生活由自己安排,讓銀髮族能自己來就自己來,真有需要幫忙可向工作人員尋求協助。其建築呈ㄇ字型,許多長者住戶會來到中間的花園活動,環繞在花園周邊的房間,每單元約12坪,包括一房一廳一衛,定期舉辦聚餐活動,藉由食物的分享來傳遞溫暖跟交流,達到良好的社交互動。

另一個位在哥本哈根郊區的Langgadehus Plejecenter,則是青銀共居的安養中心,非但周邊生活機能好,旁邊就是一所國小加附屬幼稚園,長幼互動有助於長者減緩身心退化,又有益於孩童們的生命教育。

類似的安養中心在丹麥多達8成,由政府委託NGO興建,再租給民間團隊營運。入住安養中心的居民幾乎不需付費,每月約台幣4萬元的房租及約台幣2萬元的餐飲費,分別來自工作時繳交的退休年金及住房津貼補助。

合勤健康事業公司董事長李柏憲表示,丹麥成為全球邁入高齡時代爭相借鏡的榜樣,建立在將近一半的收入繳進國庫的基礎上,加上政府的良好配置,因此擁有穩定的財力支撐,造就高品質養老環境及樂齡產業的持續發展。

有鑑於寵物治療的益處,Plejehjemmet Bomi-Parken容許住戶將自己的寵物搬進來。


實現老有所用的以色列經驗

大家都豔羨丹麥模式,職能治療師出身的王志元則另有心儀的對象,「在人性面可參酌北歐國家的設計,而在營運模式上可參考以色列經驗」,他認為,為敵國包圍的以色列,因戰爭、建國移入之故,高達1/5的人口是身心障礙者,在老化所面臨的問題抓得很精準,衍生出頗富創意的設計。

例如1960年代成立的「Yad Lakashish」,生產陶瓷、木工、金工、再生紙、刺繡、織品……等工藝品,在這工作的都是低收入戶的老人,機構設計了適合60-90歲老人工作的流程,提供老人每月6,000元的收入、餐飲和交通費,以及各項老人需要的輔具補助,在此工作的老人因能完成被交付的任務、有所貢獻、自給自足,實現「老有所用」,獲得成就感與價值感。

以色列Yad Lakashish裡的老人,分工完成工藝品,實現「老有所用」,很有成就感。

 

1982年創立的一棟共生宅,1樓是大廳與商店,3樓是需醫療照護的老人,4-12樓混居,既是養老院、老人住宅,也是旅館,老人的居住空間有合適的設計與功能性的輔具,即使是80多歲的衰弱老人,一樣自行運用助行器緩慢走至餐廳用餐,藉此讓其身體獲得運動。王志元參訪以色列時就住在該棟旅舍裡,在這裡,營利與非營利達成良好的結合運作。

以色列的輔具中心Yad Sarah全國有100個分支,每年需要9億元的營運經費,高達99%來自捐款,大部分的工作人員是志工,總經費中的6億用來購買新輔具,提供給剛出院的身障人士免費使用3個月,第4個月起開始收租金,針對不同的身障者提供不同的輔具,800萬人口的以色列,每年有40萬人使用。透過這樣的機制,促進身障者的復能,也幫以色列政府每年省下大筆的醫療支出。

這間結合養老院、老人住宅與旅館的以色列共生宅大廳,展現的是旅館的優雅別緻。


「跳級生」台灣 準備好了嗎? 

歐洲、日本面對老化社會的課題多年,反觀台灣在全球老齡化國家排行榜上雖然還排不上名,然而從高齡化社會轉變為高齡社會,再邁入超高齡社會,相對於歐洲的緩慢歷程,台灣猶如超車駕駛。

長期關注樂齡議題、老後生活的李柏憲點出,「歐洲國家面對老化,好比從小一慢慢升到小六;而台灣卻是從小一跳級到小六」,不同於人家經歷20、30年的時間去調適與嘗試,從高齡飆到超高齡社會只有8年的時間,我們準備好了嗎?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19年9月號 216期 文/許佩玟 圖/合勤共生宅‧王志元提供

 

延伸閱讀:

■ 老人娛樂浪潮正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