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玉里稻田大腳印,隨著齊柏林導演《看見台灣》上映,不但紅遍國內外,也成功行銷玉里米的品牌;在腳印中來場稻田野宴,感恩大地賜予豐盛食物,更感念辛苦耕作的農民。

離開吉拉卡樣,繼續順著193縣道一路的綠往南走, 經過阿美族的大部落—太巴塱、大農大富平地森林、自強外役監、以及以柚子聞名的鶴岡後,我們來到秀姑巒溪旁的瑞穗,開始進入縱谷的穀倉區,玉里-富里- 池上-關山這一段兩山間的稻田,也就是受到花東縱谷美麗大地恩惠的-流奶與蜜之地。

春日 織羅部落 一起米86 
縱谷的好米一向聞名,只是多以池上米稱呼, 其實產量最多的是春日,齊柏林導演拍攝「看見台灣」紀錄片時,尋找台灣最美的稻田景觀,讓大眾看見稻田中邁步向前的大腳印,像是山神的足跡,同時打開織羅的知名度,看見東部農業景觀的珍貴。

織羅部落身體力行Mipaliu精神,族人會因著彼此的默契互相支援,兼合情感與經濟交流的互動。

位於玉里鎮春日里的織羅部落,族名Ceroh,是阿美語「不斷湧入、不斷加入」之意,足見是個資源豐沛的好地方。春日里有客家、阿美族、閩南三大族群,是難得和諧混居的大家庭,阿美族人家屋旁是客家信仰五穀宮,長老禮拜堂則坐落於客家人聚集的巷弄間,彼此生活相繫在羅列的稻田間,蜿蜒的秀姑巒溪一視同仁地灌溉著大地,族群間的祭儀活動相互支援,交流彼此的生活智慧,共同善用海岸山脈提供的豐饒。

阿ㄤ堅持完全不使用農藥,以友善大地的綠生農法耕作,雖然稻米產量減少了一半,他仍然堅持對土地環境做對的事!

田裡的收成慢慢地有起色,阿ㄤ10年前開始復育傳統食物-Alida葛鬱金(昔日的太白粉原料),加上這裡獨有的金多兒筍,打造出織羅食農教育的一片天地。

這裡有一群互助互信、團結一心的小農,組織了一個叫做「米86」的團隊,團隊核心是黃氏家族一家人;黃偉峰人稱「阿ㄤ」,阿美族語的傻瓜,從都會回鄉傳承土地與農業,卻發現部落裡的老人家身體並不健康,探究後是傳統農法的農藥所造成,希望帶回健康的耕種方式改變現況; 初期因環境、技巧不成熟,難有漂亮收成,部落裡的人總帶著嘲笑的口吻這樣稱呼他;不放棄努力,他在農會、水保團隊的輔導下,逐漸走出一條不一樣的米食道路。

體驗部落農夫深入了解文化的特色,DIY全球唯一「好色彩繪米」,品嘗阿嬤古早年代的健康點心做為體驗課程的紀念。

米86是一種部落的生活價值,源自阿美族語的「Mipaliu」。以往農村勞動力仰賴人工,農作收成期間各家都有人力不足的問題,族人會因著彼此的默契互相支援,以換工方式解決人力缺乏,兼合情感與經濟交流的互動,即是Mipaliu。

這種依存關係不僅呈現在產業中,也反映在敬天崇地、尊重生命、友善環境的部落文化裡;他們身體力行Mipaliu精神,一起推廣春日的農特產、推動織羅的部落觀光;每次到織羅,都會被這種團結互助的無私感動一次。

優席夫Yosifu繪畫20餘年,有一天一位畫廊經紀人, 無意間看到優席夫的話,驚艷其大膽用色、充滿視覺張力的強烈主題風格,邀約參加英國著名藝廊畫展,畫展期間第一幅售出的畫竟然是優席夫的作品。(圖/人物系列-The Face of Nature 大地的容顏) 

馬泰林 部落皇后藝術咖啡
馬泰林部落在織羅部落的南邊,順著193縣道即可見到一棟三層樓的建築,是旅英畫家優席夫在老家土地上打造的藝術咖啡館;優席夫Yosifu阿美族藝術家,出生於花蓮馬泰林部落,逐夢流浪到英國打工,目前定居蘇格蘭愛丁堡。畫作中充滿原住民傳統張力與時尚絢爛,號稱「野生藝術家」,是極少數在歐洲以台灣原民為創作主題的藝術家,成功地將傳統元素幻化為亮麗活躍的時尚色彩, 紐約地鐵、花蓮洄瀾之心都以他的作品作為彩繪的題材,讓阿美族的傳統文化與審美躍為國際亮點。

台鐵普悠瑪「洄瀾之心」,為民間承租的專屬列車,車體上繽紛的原民色彩讓這班列車在北迴線的山海間奔馳,成了另一幅移動美景。

因嚴長壽總裁的一句話:『優席夫,你是原住民,你再怎麼畫西畫,總是畫不過西方畫家,何不畫你自己!』而改變畫風,動念從家人開始畫起,從家人中找到文化,連接家族情感,找回一條回家的路。

咖啡館屋前有鳳凰木形成的綠色隧道,屋後有180度廣角視野的稻浪景觀,遠方是以紅茶聞名的舞鶴台地、加納納部落的咖啡田及掃叭遺址,而3000公尺高的中央山脈如同守護這片土地,靜靜佇立在盡頭,形成多層次的絕美景觀。

1樓是咖啡藝廊,2樓是家人居住空間,3 樓是他的房間及畫室,他不在台灣的半年時間,房間與Airbnb合作提供給旅人住宿,體驗縱谷的稻浪風光,戶外空間則規畫給部落小農展示農特產品,幫助在地農民發展經濟。

空間規劃源自他的夢想:在自己的部落成立一間屬於自己的藝廊,一個可以展示作品的空間,同時可以喝到在地咖啡、支持在地小農種出來的新鮮蔬果稻米、聞聞黃金稻浪的香氣,部落小朋友還可以導覽訪客認識這個小村莊,讓花東縱谷土地的美和他們的心靈對話,然後帶著微笑滿足地離開。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19年10月號217期
 文/于娜麗莎  攝影/李文瑞、江怡慧  照片提供/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瘋馬旅行社、織羅米86 

 

<山>東 洄瀾山海原味部落生活旅行【延伸閱讀】
 

<山>東-洄瀾山海原味部落生活旅行

 http://www.techlife.com.tw/Article/12791

洄瀾山海部落-193 綠廊的邦查生活
http://www.techlife.com.tw/Article/12812

海岸山脈的另一邊-那如項鍊的地方
http://www.techlife.com.tw/Article/12814

來場巴歌浪-在秀姑巒溪口
http://www.techlife.com.tw/Article/12815

 

延伸閱讀